麥難民(日語:マック難民,McRefugees)
麥難民一詞係源自於日本,從2007年開始出現於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通常他們會象徵性地購買一杯咖啡之後,就以顧客身份在餐廳內留宿過夜,此一現象也因香港於2015年發生一名婦人倒斃於麥當勞餐廳之情事後,開始引起不少媒體及社會大眾的關注。
基本上,隨著更多香港的麥當勞餐廳改為24小時營業,再加上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致使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成為逗留於24小時營業麥當勞快餐店的麥難民,對此,根據香港社協去年(2017)所進行的「24小時快餐店的無家者」研究,發現快餐店的度宿者由2013年的57人,增至2017年12月的384人,調查並訪問116名快餐店度宿者,超過89%是男性,平均年齡52.9歲,平均度宿23.4個月,較2015年的18個月為多。36.5%人聲稱在快餐店度宿是因為「租金太貴」,26%人士因為失業沒錢,過半數有工作的無家者月入9,000元以上,但無法負擔房租金,就只能在24小時快餐店過夜;有的甚至相約在部分提供無線網絡的麥當勞餐廳,帶備手提電腦或PSP或NDS等遊戲機,在餐廳內通宵玩電子遊戲;這些人亦被稱為「麥玩家」(McGamers),這與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
至於,在臺灣一地,類似情形亦出現在24小時營業的速食店、便利超商或網咖內,同樣地,臺灣速食店的店員也很貼心,並不會做一些驅趕的動作,對此,廣泛來說,街友有可能是麥難民的一部分,但是,街友多半還是喜歡在公共場所,而且街友之間會有組織性、衍伸出群聚活動,因此,選擇在24小時營業場所居留的麥難民,其獨立和自主性相較於街友是來得更強烈。目臺灣尚無針對「麥難民」的相關統計數據,據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工表示麥難民因為必須進到不同的店面或網咖、速食店去尋找他們,所以相較於一般難民是比較難統計。
總之,「露宿」、「無家」或「麥難民」,不論如何命名,都表示該名人士因未能有適當和安全的居住狀況而使身體精神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脅、缺乏社會和經濟關係而被邊緣化,同時,這些的威脅會因日子越長而變得更嚴重及其多重人權的被剝奪,這其中包括生命財產自主、保障個人隱私、免受歧視和威嚇、投票和社會政治參與的權利,所涉及的權利除涵蓋在《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裡,更明確訂定於中華民國憲法中。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網,<香港「麥難民」5年增5倍 4成高學歷>(2018)。
TVBS News,<在24hr速食店內過夜 直擊台版「麥難民」>(2018)。
社協<24小時快餐店的無家者>,(2017)。
BBC中文網,<特寫:香港「麥難民」現象>(2016)。
端傳媒,<碧樺依:「麥難民」,一宗政府所犯的罪行>(2015)。
維基百科,<麥難民>。
衍生概念:街友、露宿者、麥玩家
(本則小百科係由黃創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