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因應921地震造成的校舍毀損,台灣出現第一波「新校園運動」;200多棟重建的新校舍引進全新的學校建築理念,打破圍牆、教室也不只是四方盒子。去年起,因應高齡社會與少子化浪潮,台灣出現新一波「新校園運動」。

去年啟動新建幼兒園計畫 結合老幼共學、食農教育

這一波「新校園運動」,包括去年起跑的「新建幼兒園園舍計畫」,是台灣首次有規模、系統地整建幼兒園。教育部投入19.4億經費,預計在4年內完成200班、485間新世代幼兒園教室。

這一波新型態幼兒園,不僅要求建築師從幼兒的身體、心理角度思考設計;還要讓幼兒園不只是幼兒園,而是發展老幼共學、食農教育及營造多世代社會及社區生活空間的學習環境。

今年教育部將舉辦的「校園老屋新生大獎」,是在去年編列180億投入老舊校舍整建的背景之下,鼓勵學校不只改建舊校舍,更要保存、傳承校舍的歷史意義;並與社區、新課綱精神連結,為未來的高齡化社會做準備。

這兩波「新校園運動」的推手都是同一人—教育部國教署署長邱乾國。2000年發動的「新校園運動」,邱乾國是在第一線負責此案的教育部專員;十多年後升任署長,他成為新一代「新校園運動」擘畫者。

邱乾國指出,921校園重建,開啟學校建築不同的風貌與想像。教育部提出180億老舊校舍重建工作與新建幼兒園計畫,則是在面對少子女化及新課綱變革的課題下,期待融合文化資產保存與因應未來課程革新發展,持續以「新校園運動」精神,整體思考未來校園建築的各種可能性。

以幼兒園計畫為例,協助教育部規畫建築工程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鍾松晉指出,幼兒園招標前便找來幼教人員、建築師在各縣市廣開說明會,說明新世代幼兒園的理念與基本原則。

這些先進的幼兒園理念包括:以幼兒為主體設計、不建議在庭院中使用橡膠或人工設施、不過度依賴空調和照明設備、如廁環境應讓孩子看見大自然;保持廚房通透感、讓孩子看見食物製作過程,讓餐飲空間成為兒童成長教育一部分。邱乾國認為,新校園建築理念是「以人為本,與環境連結,打造新世紀的校園風貌」。(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