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立法院的內政委員會於日昨審查客家委員會的機關預算,對此,客委會主委列席準備使用客語報告時,卻是遭到在野黨的抗議表示有人聽不懂,因此,希望以中文報告,而此一舉措也引來客家族群和非客家族群不同的意見立論,只是,嫁接於社會變遷的文明化內涵,那麼,該起的議題現象亦隱含語言社會學與多元文化主義的深邃思辨。

基本上,該項擦槍走火的議題論辯,自當是要有適法、合情與達理的整體性考察,就此而言,還原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所進行關於客委會的機關預算審查,這本是立委應盡的權責,因此,如何扮演把關的稱職角色,便成為該起事件的權衡判准所在,以此觀之,落實所謂的民意監督自當是無直接關涉到能否用客語講述及其是否獲得尊重,而是究竟在什麼樣的場合情境,應該要有何種的對應方式,這其中自然包括溝通工具和口條話術的整體性建置,誠然,從客家、閩南到北京話之類的「語言」(language),其本意乃是在於用以達到順暢溝通的目的,因此,在這裡的聚焦就不在於現場備已備有翻譯機和中文的口頭報告文字,而是在詢答之間要如何避免詞不達意或是雞同鴨講的突兀情形;連帶地,從「語言」本身所需要被擴充和豐富的「文化」(culture),倒是提供一個很好的檢視,那就是,主管機關的客委會之於從客家語言到客家文化而來的社會包容,又究竟獲致那些的提升效果,無疑地,上述現場所發生的口角風波,這何嘗不是指陳出來在推展多元文化的族群相融一事上,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事實上,上述事件背後所糾結的社會認知基模,亦有進一步廓清的必要,這是因為:與其去突顯話說母語的優先性,倒不如反思母語之於一種語言以及語言之於一項工具理性的串聯性思考,就此而言,能否借力使力以進一步思考何謂官方語言及其適用的場合時間點,至於,多元文化而來的語言、藝術、服飾、宗教或是其他,又是需要被確切規範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如何落實於日常生活世界的族群相融工程?連帶地,要如何跳脫我族中心主義的自我藩籬,那麼,在這裡顯然是被極度忽略『異中求同』之於主流語言所必須要被傳達的溝通用意,反而是過於執著『同中存異』之於非主流文化而來的某種族群主義?

最後,順此邏輯思忖:究竟係以客家的血統出身才能出任主任委員,還是要以熟稔客家文化的觀點視野,為其適才適用的拔擢標準?至於,此一公務會議的公開場合,又何止是單純的講說客家話,是否也要涵蓋客家服飾打扮等等整體的搭配造型,藉此表述客家族群的既存事實,無疑地,標舉『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文明化精神,我們這個社會似乎還是少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