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指出為充分了解民眾的用藥情形,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委請醫院協助收集一個月病人的藥品回收量,至於,統計最新的回收情形,則是有近5.8公噸之多,換算一年下來會有超過69公噸之重,值得留意的是民眾的回收藥品僅占36.1%,換言之,粗估一整年被丟掉藥品至少該達193公噸,倘若係以一般膠囊計算的話,那麼,被丟掉的藥至少逾5億顆,圍排起來將可環島近8圈,對此,健保署研議調整民眾的門診藥品部分負擔,亦即,新臺幣200元的上限研擬要有所提高。

基本上,該項藥品的回收情形,早已是一項客觀的社會事實,就此而言,背後所糾結的結構性意義,這才是此一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畢竟,從特意回收藥品到擱置不加以服藥等等的迷亂情形,癥結點就不單單只是應回收和已回收的藥品噸位數及其是否要針對藥品,來進行分類分級的回收處理,而是何以會出現藥品回收的突兀現象,究竟係屬於重覆領藥而來的「多藥」?還是漠視疾病處遇應有療程的「減藥」或「停藥」?抑或是多方看診而來的「加藥」以至於多出很多的「剩藥」?就此而言,論述考察的真義所在斷然不在於藥品本身,而是如何看待從生病到疾病、醫病與治病而來的流行病學與認知基模?

對此,健保署雖然研議調整民眾門診藥品部分負擔新臺幣200元的上限,而想要有所提高,但是,這部分的衛政作為,還是有它商榷之處,這是因為一方面是否能夠達致以價制量的消極目的?再則,如何緊扣服藥一方的認知行為模式,藉此思索從藥品的回收,以達到減量、減少和減重的剩藥,就此而言,日常生活世界裡諸多看診、醫治與服藥的常規性舉措,背後就隱含超越生理範疇的疾病治療,比如說從醫病關係到狂逛醫院、從正統醫療到民俗療法、從被列管的安全藥品到地下電台的黑市偽藥等,以此觀之,所謂藥品之於病人的角色功能,就不僅止於某種的醫療效果,而是指涉出來從急性重症到慢性治療的培力療效與陪伴支持,如此一來,各種類似寬心劑的藥品服用,其所衍生出來所謂的「寬心劑效應」(placbo effect),說明了在這裡的聚焦點就不在於這些被棄置或浪費的藥品,而是除了藥品的正確服用外,究竟還要有那些的支持網絡,以面對用藥人不知、無知和部分知曉的心靈結構?

最後,該項藥品回收的調查分析,因為欠缺諸多的背景資料而無法進行大數據的海量分析,這一點殊為可惜,對此,倘若係以慢性疾病的長者用藥為例,那麼,從有無去醫院看診到有無按時服藥的多方提醒,而非只是用意究竟有沒有吃藥,因為,稍有疏忽的話,長者逕自吞服下去的卻是隱含寂寞陪伴和短期效果的地下電台偽藥,如此一來,安全藥品的「剩藥」對照於地下電台購買的「增藥」,一消一長的弔詭之處,這才是衍生性問題的掛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