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儀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一、緣起
教育部為了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資源之間及其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結合作,藉以達致共同推動產業創新、關懷社會、永續環境和高教轉型的諸多目的,而自2017年起啟動所謂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為USR),透過此一機制設計,以引導夥伴學校師生組成計畫與執行團隊,主動發掘在地需求、協助區域整合,並且藉由學習的過程,凝聚對區域發展的認同。

二、兩個階段
(一)2017年試辦期:於全國北區、中區、南區、東區,分區成立8到10個跨界聯盟,盤點在地發展需求

(二)2018年執行期:建立跨域、跨場域教學的教育新理念,培養解決社會未來30年之跨領域的新人才。

三、三種類別

1.種子型計畫(A類):由單一學校之跨領域教師團隊推動。
2.萌芽型計畫(B類):由跨校或跨領域教師組成計畫團隊執行。
3.深耕型計畫(C類):由已具經驗之學校教師組成團隊執行,並建立跨校或跨
領域合作輔導機制。

四、四大核心目標
1.強化區域產學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
2.連結區域 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發展。
3.整合部會與地方政府資源,挹注在地發展。
4.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會創新。

五、經費補助(含人事費用)

1.試辦期:各類計畫經費及執行期種子型計畫經費採一次撥付。
2.執行期:萌芽型及深耕型經費分二期撥付,第一期於計畫核定後請領(60%);
第二期於第一期執行率達70%以上時請領(40%)。

綜上所述,教育部預透過該項「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推動產學合作、社會互動為基礎,實現「在地連結.區域合作.社會創新」的願景,藉此做中學,學中做來培育在地發展及其能夠創造價值的大學生,並以經費補助方式,協助推動計畫之執行。以此觀之,計畫內容雖沒有太大的創新,但仍具其象徵之意義。

八月中旬公布申請USR計畫的核定名單,然而,此一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歸因為何?對此,台灣大學薛承泰教授指出:「我們相信教育部能找到專家來審查計畫,但並不認為對於實施計畫的過程,教育部是有能力判斷好壞,這是因為,就像科技部研究計畫的申請,不少學校是在期限快到時才趕出來的,有多少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最大的癥結點就是在於經費此一罩門,畢竟,各大學拚命寫計畫的目的,多數是為了爭取經費,而成果報告則成了經費報銷的憑證,試想,倘如計畫到期沒有補助時,那麼,那些宏遠的社會責任還會持續下去嗎?屆時才是真考驗啊!

事實上,薛承泰教授四年前曾在一場演講場合當中,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偽君子!』,許多人看到那一頁字幕嚇了一跳,但是,當下一張字幕出現「人為君子」時,他們即恍然大悟,這是因為薛教授以傳統儒家對君子的期待,也就是採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來說明『君子』,然後再從現代企業的角度來說明,將利潤回饋給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減少剝削,並且降低對於環境的衝擊,這也等同於是投資自己,但是,如今的教育部卻是把老百姓的納稅錢交給大學並督促「實踐社會責任」,那麼,誰又比較像是『偽君子』?

對此,企業、社會與環境三者,應盡可能取得平衡,才可以永續,如果只是為了應景或博取好感、追求名利而去推動所謂的社會責任,那麼,這樣的社會責任或許就只是一個破壞價值觀並且讓人嗤之以鼻的一項虛偽議題罷了。

誠然,從「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而來的延伸思辨,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來台灣中小學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且稱之為行政大逃亡吧,這是因為許多校長找不到人接行政主管,最後只能找初任或代理老師兼任,但是,這些初任、代理老師,光是要適應新學校跟孩子們,就耗掉很多的心力,再加上對其他老師不熟,又如何順利帶動行政工作?如何得以盡到輔助其他老師教學的責任?尤其是近期火熱的年改議題延燒的影響,到頭來不論孩子的教學或學校的運作,都極可能因此而陷入嚴重困境。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沒人願意接行政主管,對此,台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在聯合報的一篇文章中整理了中小學校各行政處室一年的日常業務,發現學校要負責的行政業務項目之多,捲了好幾頁都列不完呢,試想:除了教學,老師還要負擔這麼多的額外業務,那是多麼可怕的負擔?最荒謬的是,這裡面許多都跟正常教學無關,都是各部會局處的一只公文就要學校上繳作為成果之用,就等同於利用學校來為他們做業績!比如說能源局的「節能減碳」作為,就要學校定期上傳水、電費資料;環保局為了防治登革熱,要學校老師去校園周邊捕捉孑孓,還要區分種類、數量上報;交通部要有作為,就要學校「額外」做交通安全宣導並上繳成果;消防署要學校「額外」做防火、水域安全宣導、視力保健要宣導、拒菸拒檳榔要宣導、環境教育要宣導、節電要宣導、保護智慧財產權要宣導等,殊不知這些事項早已融入學校課程中,而且諸如此類與教學無關的成果呈報,獲益的也只是各部會局處,但卻是苦了學校、老師,更甚是犧牲掉了孩子的學習。冀此,政府主事部門理應是要進行全面性的檢視,讓教育回歸教育、業務歸正業務,別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了。

「善盡社會責任」本就是高教深耕計畫中未來校務發展的基本重點之一,學校未來整體的特色發展,應以深耕計畫為基礎,但是,教育的本業仍不可廢,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管理學院David Grayson教授認為:「當前世界充斥著氣候變遷、貧富懸殊、資源耗竭、階級衝突等超大挑戰,無法靠政府、企業或NPO等單一角色應付,需要更多跨領域合作。」,以此觀之,我認為政府部門運作及學校教育作為,在仍不脫離社會責任牽絆的同時,應該是要有適當的介入措施,以緩解當中的衝突、矛盾、對立、違和與斷線,而這個介入措施的機制設計為何,就有賴大有為政府集思廣義以從專業的角度來加以聯結!

參考資料:
106年度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申請說明會手冊資料
林珮萱(2017)。迎向綠色永續 CSR創造共享價值。遠見雜誌
葉丙成(2017)。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聯合報名人堂
薛承泰(2017)。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聯合報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