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伶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據媒體報導新北市新莊區一名年約90歲林姓老翁疑有失智情形,日前晚間獨自坐在新泰路與建中街口超商椅子上,民眾發現有異報案,員警前往發現老翁精神不濟,坐在店家椅子上睡著了,叫醒老翁後老翁露出無助神情,央求員警帶他回家。

誠然,當前的世界人口正在持續老化中,在過去的100年裡,醫療照護的進步使得人類壽命加速延長,然而,這也讓包括失智症(Dementia)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人數增加,雖然失智症主要影響的是年長者,但是,這並非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乃是一慢性、漸進性的症候群,由不同腦部病變所造成,進而影響到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生活執行能力。失智症不只對患者本人,更是對家人和照顧者造成衝擊,失智症也成為全球老年人失能或成為依賴人口的主要原因,不過,在大多數國家中,因為對失智症的認識和理解不足,而造成疾病污名化以及診斷照護上的障礙,並且對照顧者、家庭和社會造成生理、心理和經濟上的衝擊,因此,失智症不容再被忽視,各國政府也應將失智症列入國家衛生政策的議題。

越來越多全球失智症的盛行率、發生率、失智相關死亡率以及經濟成本的實證數據顯示,失智症的人數將會持續成長,尤其,在老老人及經歷人口結構轉變的國家更是明顯,2010年估計全球有3,560萬的失智症患者,且每20年呈現雙倍成長的趨勢,到2030年全球將有6,570萬的失智症患者,2050年將高達1億1540萬人,也就是說,估計每年增加770萬人,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對此,2010年全球花費在失智症的相關支出高達6040億美元(約台幣20兆元),這其中在高所得國家中,失智症的支出有45%用是在非正式照顧,40%用在正式社會照顧,而直接的醫療支出則僅佔15%;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國家直接社會照顧支出較少,而是以家人所提供無償的非正式照顧支出為主。

事實上,對於可加以延緩或改變失智症危險因子的相關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因此,面對失智人口的增加,業已成為各國政府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需要一套跨國際性且全面性的公共衛生策略,以改善失智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這其中包括界定問題的範圍、邀請相關單位參與、決定行動的優先順序、政策釐定和計畫執行、投入資源、跨部會合作、規劃期程、監督和評價,至於,在失智症政策和計劃中首要的行動則是包括有提高疾病認知、及時診斷、良好的照顧和服務品質的承諾、照顧者支持、工作人員培訓、預防和研究;除此之外,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普遍面臨嚴重財務衝擊,包括醫療和照護的支出以及收入的減少,因此,也需要透過年金和保險,提供普及性的社會支持,藉以保護這些潛在的經濟弱勢族群;最後,應透過立法和監督以確認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的權益,這亦有助於減少對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的歧視或排除。

總之,失智患者對於家庭生活帶來巨大的衝擊影響,特別是來自於非正式支持系統裡的婦女,然而,在未來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將可能讓非正式照顧者減少,因此,從新手照顧者到補充照顧者、替代照顧者以迄於畢業照顧者的照顧連續性關係裡,這使得照顧議題不單單只是失智症的當事人,而是失智症的長照家庭抑或是整個老殘的高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