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為了爭奪台灣一地的「第二大城市」美譽,台中與高雄這兩個的直轄市,在今年(2017年)的年初展開了搶人的人口大戰,對此,高雄市雖然祭出全國超高金額的生育補助和移居津貼,藉此期待能夠保住亞軍之席,但是,來勢洶洶的台中市端出所謂托育一條龍的社福措施,已然是讓台中市的人口飛快成長,第二大城儼然是勝券在握,預計在九月便可正式宣布晉身為台灣地區的第二大城市。

基本上,針對該項『老二心結』之爭,序位的輪替隱含的是諸多因素的互動,這其中包括有主客觀、內外在以及短中長等等的力量拉扯,於此同時,扣緊從出生與死亡之「自然增加」到遷入與移出之「社會增加」;從戶籍人口到流動人口;從人口的數量到人口的素質;從安居到樂業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單一城市到區域治理的生活共同圈以及從社福、醫療、教育到勞動或是其它的照顧管理機制,那麼,這六大直轄市的順位排序,就應該只是某種水道渠成的預期性後果,也就是說,任何的城市發展,都是一種扣緊特定時空環境脈絡所『長出來』的,而非是徒以某些人性誘因的『生出來』,換言之,城市間的排行之爭,終究還是要回歸到民之所欲的生活性意義,而非只是限縮在地方百里侯個人的誰與爭鋒。

准此,從對於守衛或是爭奪第二大城市美譽的戰役一事上,其所要被彰顯的乃是要如何得以破除包括老二心結與老大獨尊而來的本位主義迷思,畢竟,首善之區的台北市已經是悄悄地退居為六都人口數的第四順位,但是,這也無損於作為首屈一指的台北都會美譽,換言之,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已然就不在於設籍人口多寡而來的相互競比,而是要如何從單純量化到質化的併同性思考,藉此找出不同城市之於『同中存異』的特色所在,特別是來自於城市藍圖的規劃時程和執行進程,要如何有其互為主體性的彼此發想,就此而言,包括『人口環境-文化環境-地理環境-產業環境-景觀環境』及其『人-事-時-地-物』而來的城市診斷、城市處遇、城市治理、城市發展與城市願景,指陳出來卻是台灣一地的城市進展,還是偏向於某種由上而下、數量碩大、技術變革以及物質層面的城市光景,以至於忽略了在地生活的城市自主與自身意義。

最後,以不到三百萬人口而晉身為所謂的第二大城市,該項以管窺天的自我心態,會是城市文明化進步的重要阻力,畢竟,從全球經驗的城市比較到台灣一地的城市對照,在單一的量數思維之外,要如何找出從生存、生活到生命的變革對策,這似乎也反諷了當代台灣逐漸步向都市化及其資源零合爭奪的發展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