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自1946至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創造了臺灣人口的高峰,打從1945年開始,每年出生嬰兒數達25萬人,連續20年迭創新高,直到1950年代,總生育率高達7人,嬰兒數達40萬以上,成為世界之最,當戰後嬰兒潮成為退休潮之際,因應於當時戰後的經建發展與教育普及,1970至1990年代的臺灣擁有陣容最堅強的勞動力人口,因此,創造了臺灣經濟奇蹟,如今,嬰兒潮世代正逐漸邁入中高齡退休潮之際,相伴隨於衛生條件的改善和醫療科技的進步,促使平均餘命日益的延長,此一縮短平均餘命與健康餘命之差距,便成為所謂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以及老有所為(productive ageing)的開始。

雖然嬰兒潮世代的子女數相對減少許多,但是,所得維持以及退休制度的普及建置,再加上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及其財富迅速累積之下,自然也減少長輩對於子女的經濟負擔,同時,在退休生活的規劃也較無經濟安全的擔憂,實際上,嬰兒潮退休早在十年前就已微波蕩漾,時至2016年,40至64歲近六百萬人口,占整體勞動人口有58%,這股嬰兒潮的退休現象有如海嘯般形成某種的發展性危機,這不只出現在臺灣,從日本、美國到歐洲等先進國家亦然,對此,經濟學人在其《灰髮族的65道陰影》(Over 65 shades of grey)一文中對於此既定的客觀事實,從其看似危機卻也是個轉機,更是某種商機的論述角度,給予了這批嬰兒潮世代建議兩個新詞彙,分別是意謂「還沒過氣」的耐癖族(Not Yet Past It,簡稱為 Nyppies)以及形容雖然年紀較長,但多半身體健康,且仍有收入,還可以到處走動,對於職場具持續貢獻的能力,並且樂於參與適量的工作夜梟族(Older、Working Less、Still Earning,簡稱為Owls),連帶指出來的是2030年以前,都會消費的成長將會有近六成,係來自於60歲以上人口的市場消費,因此,這將會是一股被期待的亮麗銀髮消費族群。

誠然,戰後嬰兒潮人口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個世代,不僅創造國家社會的財富,也累積自己世代的財富,進而成為當今消費實力最雄厚的一個人口族群,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國家財政紓困之際,又該如何發揮這群從家庭的空巢到職場退休潮的優質人力資源,藉此建造國家、社會與人民共好的未來?首先,就維繫家庭功能而言,勞動部所推動之親屬保母托育訓練班應該給予普及化,這是因為:親屬托育(尤其是爺奶保母),不僅有助於家庭照顧功能的維護,更可促進家庭成員的親密度以及長者自我效能的增進;再則,從法制面而言,人口結構的改變不得不將依法強制退休的年齡延後,這不僅減緩勞動人口遞減的趨勢,同時,札實的專業技能得以世代傳承;另外,從人力資源的層面來看,配合勞動部就業融合計畫,鼓勵中高齡退休族學習第二專長,再度就業以延續職涯規劃,再創延伸性的經濟效益,藉以提昇自我價值意義感;最後,就生活品質而言,因應教育部高等教育的普及,促進終身學習的機會性與可行性,這不僅創造嬰兒潮世代可以自我實現與自我探索的生活內涵,更是社會參與以及健康促進的實踐展現。

總之,當工作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能,工作職場的際遇自會影響身心安寧,甚至形塑自我,對此,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言道:所有人都渴望知識,經由教育與終身不斷地學習,達到智慧的德行,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正當生理老化是不可抗拒的必要之惡時,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透過科技的進步,社會的文明是可經由工作與教育的正念,以情緒平穩掌握活化心理健康進而延緩生理老化。冀此,從家庭空巢到職涯的退休潮,所面對的失落、孤獨感,乃至於習得無助感的負面能量是應該要有正面思考的翻轉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