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正當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在國會吵得沸沸揚揚之際,衛福部以少子女化乃是一項足以動搖國本的國安危機,藉而提出「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建構0-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希望透過非營利團體的公共參與,以規劃管控收費和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托育服務,從而推動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托育資源中心、改善區域型家庭社福服務中心、整建綜合社福館等策進作為。

首先,當臺灣的總生育率從過去的世界最高變成最低之際,這使得生育率的提高,自然成為人口政策的首要,然而,以臺灣社會生育子女的先決條件有96%還是以登記制的合法夫妻為其要件而言,因此,探究少子女化的根源應該是要從合法婚姻開始,只是,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指出:2016年初婚者年齡男性為32.4歲,女性則為30.0歲,而對於人口數按年齡和婚姻狀況的統計資料亦指出:2015年30至34歲的總人數為1,897,924人,這其中未婚人數有953,580人,佔將近五成;2016年30至34歲的總人數為1,787,567人,不僅較2015年總人數減少約11萬人,其未婚人數亦超過半數為910,492人;再則,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2016年10月,15至64歲「曾因生育(懷孕)離職至今一直未工作者」占18.26%,其中25至49歲目前無工作已婚女性曾因懷孕生育離職至今一直未工作者高達28.6%,特別是教育程度在大專及以上者占23.63%。

冀此,探究影響兩性未婚的諸多因素,從教育以及生育對女性影響多於男性的角度來看,女性因為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提高,這使得進入職場成為了延後結婚年齡的重要影響因素,這是因為:就算是從快樂單身上班族到為人妻、為人母乃至於蠟燭兩頭燒之職業婦女的多重角色扮演,在面對職涯衝刺與生育黃金期的兩難抉擇時,便出現不婚不生抑或是晚婚晚生的非常態現象,就此而言,從北歐國家成功的托育與雙薪家庭政策來看,要如何讓女性不會因為婚姻等因素短暫或長期離開就業市場,這的確是一個好的解套,像是法國政府提供孕婦帶薪產假,第1胎16周、第2胎以上增至26周,2到6歲孩子每天8小時的免費托育,並給予減稅措施,這也使得法國成功刺激生育率並居於歐洲國家之冠;德國則是增設育兒場所,提供最長3年的帶薪育兒假期,並由國家支付14個月請領薪資淨所得的67%,同時規範期滿資方不得拒絕其返回職場。只不過,他山之石並不足以攻錯,相對於北歐國家的高稅收多福利,臺灣的福利政策不僅是財源窘困更是寅吃卯糧乃甚至於出現了債留子孫的慘景。

最後,社會變遷的諸多因素促進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擺盪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政府應該如何善用最小資源以發揮最大的效益,藉此協助女性開心結婚,放心走出家庭和安心投入職場。誠如,「育兒百寶箱」的設計初衷乃是考量到新手父母對於準備育兒所需物品的無所適從,因此,規劃提供0至6歲兒童的福利資源資訊,以及初生嬰兒出生到1歲的照護用品與育兒資訊。對此,理當可以結合勞動部目前所辦理的公費托育人員職前訓練課程,藉此提供新手父母的育兒專業課程,這是因為:當勞動基準法用以保障父母可以申請育嬰假的同時,我們的教育體制卻從未教授如何育兒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並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其首要考量之際,新手父母更應該先有接受育兒職前訓練的義務後,再行享有育嬰假的權利、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