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次姚立德昨天表示,少子化衝擊高教招生,要衝破「困境」,高教須培養新興產業的專業人才,教育部擬推動大學夜間部繼續轉型為無修業年限的「開放式大學」,開設符合產業需求的課程,不僅免筆試入學,還可終身隨進隨出、累積學分拿學位,一般和技職大學都適用。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說,開放式大學涉及大學法和學位授予法,正規畫修法突破現行法令限制,研訂相關規範。
楊玉惠說,目前大學法規定,學生修讀學士學位的修業期限以四年為原則,得視系、所、學院、學程的性質延長一年至二年,但隨進隨出有可能拉到十年才修完學分;另若是A校入學,最後要拿B校文憑,會受學位授予法規範,目前規定入學跟畢業須綁在同一間學校。
「台灣應成為一個完善的學習型社會。」姚立德說,國家應有完善的繼續教育,讓國人可依據產業發展,有很方便的管道進入繼續教育學習,再進入不同產業發揮長才;繼續教育應隨進隨出,沒有修業年限限制,且「不用從頭到尾都在同一個學校」,尤其台灣很小,大學間距離近,應讓國人可同時在不同學校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
姚立德舉例,已退休的國人如果想回職場,就可透過繼續教育的開放式系統,強化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識,且不用再參加筆試;開放式大學也可開在日間部正規學制,另非技職體系優質大學也能開辦,讓受少子化衝擊的大學走出另條生路。
姚立德說,開放式大學在國外很普遍,國人對繼續教育的觀念也須翻轉,不應從「稀有」的角度看,而是要為了「有用」,是為了學習有用的知識,讓自己在職場或轉換跑道時有更好的發展。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贊成推動開放式大學,且認為日、夜間部應全面放寬。廖慶榮說,傳統觀念認為大學四年沒讀完不正常,高中讀四年很奇怪,但很多觀念應改變,「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隨時可進行的事」,大學不須設修業年限。
台師大主秘林安邦則說,終身學習是好事,但開放大學如果可花廿年完成一百廿八學分、拿到學位,卻可能五年前、十年前學的東西早已淡忘,應設立相關機制確認是否足以拿到學位。(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05.0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