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植樹節」將屆,不少縣市政府都會廣送樹苗、推廣植樹,但有專家學者指出,植樹不應變成政令宣導,否則植樹只是活動,而非真實護樹,「與其植樹,不如護樹」;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連署,希望將植樹節更名為「護樹節」。
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表示,3月確實不是適當植樹的季節,「今年不會舉辦植樹活動」,改在內雙溪自然中心舉辦環境教育課程,宣導種樹的重要,並贈送民眾300多株樹苗。大地處副處長簡錤彪說,每年植樹節都會提醒民眾種樹、造林、護樹的重要,但因贈送的樹苗都種在民眾住家,確實很難統計樹苗後續的情況;至於環團建議更名護樹節,會適時和中央反映。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民國19年開始,政府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幾乎全台都會舉辦植樹活動,但植樹近90年,台灣的森林及綠地面積卻未因此增加,植樹只是活動,而非真實的護樹。
協會去年發起連署,希望樹保技術朝專業化發展,並加強校園樹木保育理念,至今有近千人連署,預估連署達萬人後,將把連署聲明給主管機關,要求落實訴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台灣不像沙漠需要植樹,更重要的是保護樹木,否則種下去的樹,後續死活沒人關心,豈非本末倒置?4月22日地球日將倡導「綠行動」,號召民眾一起來做環保,改善環境。
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執行長邱慧珠表示,政府送很多苗木給民眾種植,但存活率偏低,且都會區樹木數量已漸趨飽和,植樹不應該變成政令宣導,如今更應關注改善土壤、施肥、擴大樹穴等護樹工作。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表示,早期政府為了發展林業,所以推動造林工作,但一直灌輸大家多種樹,卻沒有說種樹後要怎麼照顧;不然補助一堆錢種樹,卻又因開發再砍樹,實在很荒謬。(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03.0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