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名譽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近年來很多大學生流行到國外進行交換學生,但是,多少會因為名額的有限再加上部分自費,以至於交換的情形不盡然是相對熱絡,相形之下,愈來愈多的國內大學,基於策略性合作的前提,致使所謂『國內交換』的風氣逐漸興起,這當中尤其是離島、偏遠大學的態度動作更是積極且用心推動。

基本上,『國內交換』已然蛻變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因此,對於該種議題現象的論述解讀,理當也是多重、深邃的,就此而言,扣緊「優勢-限制-機會-威脅」的關照架構,那麼,『國內交換』一事其所涵蓋的將會是包括課程可互補長短、可拓展學生視野、有助益於學校招生、交換權益義務有待廓清以及文憑主義背後的結構性限制等等的糾結意義;連帶地,該種主要還是私立對國立以及後段班大學對頂尖大學而來的朝聖之旅,是否有無可能出現國立對私立抑或是頂尖大學請益於相對優秀的後段班大學的翻轉現象?准此,在這裡的針砭論述,所指涉出來的乃是:「國內交換」僅是作為見微知著的一種切入點,如此一來,從學生不平等到家庭不平等、學校不平等、區域不平等以至於社會不平等的高教資源公平(equity),這才是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也就是說,在這裡的考察真義還是在於高等教育擴張的同時,忽略了高教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使得入學之際的初始不平等,就只能藉由國內交換的學習機會,藉此縮減從過程不平等到結果不平等的階層化情形,如此一來,所謂的『國內交換』就只是限縮在於學生或學校的個體範疇,而非是提升到高教市場與高教政策的巨視層次,以進行整全多層的探究討論。

事實上,即使是範定在技術操作的工具性面向,那麼,該種的國內交換行徑,還是有它商榷之處,這是因為:所謂的『國內交換』有其之於國內、交換及其國內交換的不同解讀詮釋,比如從跨系、跨院到跨校的交換情事,是要有關涉到分類分級的殊異處遇?至於,交換的學習內涵,倘若是從單一的學系擴及到同一學院或是跨系與跨院的科技整合,那麼,學生的受教主體性以及跨校之間的培力把關,宜是要有周全的配套措施,而非只是學生個別的自由或理性選擇?再則,從單打獨鬥到區域整合,更是點明出來該項的『國內交換』,不單單只是從學雜費到文憑的加持背書、從學習需求到招生策略抑或是從離島偏遠到本島都會,而是高教資源的整體規劃,要如何布建以成為一套建置化的培力機制?准此,為數高達一百多間的大專校院抑或是數量可觀的科系研究所,要如何盤點與盤整於未來世代競爭力的人力盤算,那麼,具實針砭於『國內交換』背後諸多的迷亂或脫序情形,這才是議題考察的解讀所在。

誠然,『國內交換』的推動,或許有其包括課程互補以及擴展視野的多重性目的,但是,對的事要如何嫁接在對的手段方法以及所被期待之對的發展結果,那麼,更是要嚴肅看待該種『國內交換』的學習需求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