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Post Truth)
後真相一詞係指忽視真相且不顧事實的一種委婉說詞。最早被使用是在1992年美國的劇作家Steve Tesich在《國家》雜誌上首度使用。
英國牛津字典編輯部認為 2016 年的年度詞彙為「後真相」,這是因為這個字最能代表2016過去 1 年來,全球充滿情緒化政治語言的現狀,亦即,這個字代表在民意形成上,客觀事實的影響力小於情感訴求,對此,2016年六月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後真相」已然成為人們評論的常用字,這個詞彙成為定義當前時代的用字。
英國牛津字典編輯部進一步指出,這個字的使用頻率,2016年的今年較去年2015年激增了 2000%,最早飆升的時間為今年的六月份,因應於英國脫歐以及川普競選共和黨總統提名而激增,之後「後真相」的使用頻率並未下降,因而成為年度詞彙。
至於,「後真相」的前綴字 post, 在這類詞語中並不單指時間上的『後』,更傾向於指涉某個概念變得不太重要或是不相關,而這種差異起於 20 世紀中,例如「後國民 (1945 年)」及「後種族 (1971 年)」;連帶地,被定義為"客觀事實的陳述,往往不及訴諸情感更容易影響大眾民意。"的「後真相」,這使得當人們普遍質疑傳統媒體所提供的事實,那麼,「後真相」的概念也就廣為人們所使用。
冀此,美國記者David Roberts在2010年首次使用就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一詞說明當今國際出現的是:一種意見重於事實和立場決定是非的弔詭情形,也就是說,人們把情感和感覺放在首位,證據、事實和真相淪為次要,政治人物說謊不再只是為了瞞騙,而是為了用以鞏固目標群眾的偏見,從而換取共鳴與支持的現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概念:真相、後真相政治、川普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
晴天消息
- 「年底結婚潮湧現,桃園穩居結婚、出生率雙冠王」 2025-10-22
- 「藝人閃兵只是開胃菜?醫曝亂象內幕,點出最大病因」 2025-10-22
- 從「同園不同命」到「同工不同權」的迷思與弔詭:關於公立幼兒園身心調適假差別待遇的反思與對策 2025-10-22
- 「新北社工疲於奔命,議員促局處整合」 2025-10-22
- 「同園不同命!國教署盡快將公幼教保員納入身心調適假辦法」 2025-10-2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