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場前所未見的颶風,除了帶給全台的重大災損外,相與衍生的是否放假或放錯假,還是有它進一步深究的思索空間。
基本上,對應於有超過七成以上是屬於不應該停課停班的放錯假實證資料,那麼,該項的突兀情形就更需要還原回到結構性環境的通盤檢討,這其中包括:究竟是否一定非要有颱風假不可?同屬颱風入侵的日韓各國的對應措施為何?而颱風假的屬性定位又為何?倘若是歸屬為一種無法不可抗拒的天災,那麼,基於規避風險的或然機率,問題的癥結點就不只是聚焦在該不該放假抑或是停課與停班的同步一致性,而是宣布停班停課背後所要兼具之權利、義務的對應關係,是否已然建置成為一套標準化的運作流程,比如說因為侵台宣布放假後之補上班或補上課的機制設計為何?連帶地,究竟是否要逕自取消放半天假抑或是要加入更多的變異參數以增益放假與否的設算標準等,這也都不是關懷旨趣之所在,也就是說,偏屬於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作,還是要回歸到規範性層次的基本提問,亦即,颱風假的放或不放,終究是要回應於颱風的問題本質(essence)以及人們遭逢風險事故之存在(existence)的必要性發想?
以此觀之,颱風天之放或不放的主控權,究竟是歸屬於國家機器、地方政府、雇主、勞工抑或是全體社會?無疑地,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所直指的乃是怯弱的人性及其媚俗的民粹氛圍,這使得每當颶風入台之際,人們總是掉落在舉國歡騰的『放假』以及如喪考妣的『照常上班上課』之間的愛憎兩難,進而忽略了包括特定事故、複合性災變及其風險管理機制的自為或應為保護措施?如此一來,一般民眾不願意負責或是請特休的『個人做主』,就必須委由公權力威權主義的『國家做主』,只不過,即時宣布放假或者放了不該放的颱風假,這多少淪為某種造神運動或千夫所指的官場現形,從而漠視了從公民社會到全民參與之『集體做主』的平台設計,就此而言,一場侵台的颱風,所摧毀的就不只是物理環境的布建措施,而是糾結包括人、人性與制度變革的心靈結構,又再一次地棄守於某種應該要有的價值澄清,並且反而深植成為一種固著的認知基模。
總之,颱風天作為一個放假天的呼應互動,自當有它從『個人做主』到『國家做主』和『集體做主』的貫通性思考,當然,相與對應的落差或是斷裂,這才是令人耽心和掛慮之所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