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衛生福利部為了落實醫療分級,最快從明年(2017年)的1月起,調漲民眾到大醫院看診的「部分負擔」費用,這尤其倘若不是經由轉診逕自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看病就醫者,病患將得多付50元 左右,希望藉此減少民眾動不動就往大醫院跑的情況。

基本上,對於該項的衛生行政作作為,主要還是要回歸到問題解套及其配套的基本提問,就此而言,多付50元的部份負擔支出,是否就能夠產生『以價制量』的止惡效果,這部份是否會因為額度不大的負擔金額,以致於能夠真正讓回歸到健保資源配置的分級診療目標?相反地,因為多數民眾還是願意多花一點錢跑大醫院以求取一個安心或放心,那麼,該項衛政措施恐有淪為變相懲罰經濟弱勢民眾之嫌,如此一來,就醫行徑背後所指涉出來的健康維護權益,是有其進一步階層深化與惡化的發展後果!

准此,在這裡論述真義的聚焦所在理當不是完全擺放在需求端的病人身上,也就是說,因著制度設計所然,而讓脆弱的人性進行某種同一類似的發展趨勢,畢竟,逕自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的看病現象,實乃有其有限理性之下的必然選擇,這是因為:一則部份負擔的價差,抵不上就醫的可及方便性、多樣類型的就醫選擇及其大型醫院的整合性照護服務;再則,未能確切落實『長期信任、全人醫學』的基層診所家庭醫師制,這多少讓從病癥、病狀到病發,當事者抑或家屬親人為了疾病確診與後續醫治的人性考量,這使得「轉診」本身的制度運作,已然是喪失覺察初篩、病況演變和流行病學可以扮演的預防醫學作用,就此而言,如果提高逕自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的部份負擔,那麼,關乎到供給端、媒合端與醫療網絡服務輸送端的各項制度變革,更有它劍及履及的必要性作為,換言之,因為醫療資源的不當配置和不均享有,這使得相與關聯的自為判斷,在在都有它從人性誘因、制度設計到文化主義而來的通盤性檢討。

總之,將未經轉診就醫的門診基本部份負擔提高到須多付新台幣50元的構思發想,些許的負擔,所換來的是較為保障的就醫環境還是可以避免更多干擾的看病條件?就此而言,核心的概念顯然就不在於究竟是要提高或拉大多少的部份負擔差額,而是攸關到生死老殘傷疾的風險規避機制,對睹的就不應該全然的人性投射;連帶地,潛藏於醫療資源、就醫階層化抑或是轉診或家醫制度背後諸多的『黑天鵝』,這才是問題的針砭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