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文獻」一詞的原意為典籍,至於,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則是為官方或民間收藏用來記錄群體或個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或是宗教等方面活動的文字或其它載體的材料,對此,文獻分析法係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透過蒐集有關資訊、調查報告、圖書、期刊與學術論文等文獻資料,從而以系統、客觀的界定,全面且精準地鑑別和掌握所想要研究的議題現象,並且就上揭資料加以研究歸納、整理分析,以增進對於事實科學有所認識的一種方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目的在於了解過去、洞察現在和預測未來,對此,蒐集內容儘量要求豐富及廣博,經過分析後歸納統整,再分析事件的淵源、原因、背景、影響及其所隱含的結構意義等,除此之外,因為文獻分析法不與文獻中記載的人、事有所接觸,因此,又稱為非接觸性研究方法,至於,文獻分析法包括閱覽與整理(Reading and Organizing)、描述(Description)、分類(Classfying)以及詮釋(Interpretation)等四大步驟。綜合以上,文獻分析法的特性如下:(一)它所研究的事件是過去而非目前發生,亦即,文獻分析超越過去時空的限制,紀錄的是過去的社會事實;(二)文獻分析可超越個人的經驗與視野;(三)文獻分析可超越調查互動中的不良影響;以及(四)文獻分析可提供詳實可靠的背景資料。
最後,文獻分析不等於文獻探討,這其中的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並不是研究方法,它只是一項資料收集的「技術」(techniques),對此,一般研究中的文獻分析法,經常也會和相關的研究方法相互搭配,例如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電話調查或焦點團體訪談法等,藉此讓資訊或資料的收集更為完整。
資料來源:林萬青(2009)。<遷台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概念:文獻探討、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
(本則小百科由林淑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