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聰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生)

 

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雖言已告一個段落,然而,後起的社會效應仍然持續發酵中,無論是政治言論抑或是勞工權益的各項爭端,仍不停歇,更何況本次僅是空服員為其權益而抗,後續可能還有地勤人員、機師,甚或是台電、中華郵政等各所謂的「公營」企業等都可能為其個別的勞工權益開始醞釀奮起,也就是說,雖然本次空服員罷工之爭快速落幕,不過,還是可能為後續埋下一個莫測的種子,不敢預想的是:一旦所有的公營企業都群起效尤以發動相關的勞工抗爭時,政府或是人民該以那種立場來端看這個事實?再則,勞工權益的爭取是否可能只是一個浮現的表層現象,特別是在權益爭取的當下,是否要拉高層次用以思辨公、私部門之間對於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認知態度檢視?

基本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言論在於指稱企業超越道德、法律和公眾要求的標準,藉以用來檢驗政府、機構和個人,是否對於這個社會做出具體的貢獻,然而,對於企業而言,追求利潤是對於企業的營利關係人而負責的,只是,經營不僅只是為了在獲利中謀求生存,當言談到永續經營之道,愈多會論及到所謂企業應該要履行那些的社會責任,或言在其企業的經營過程當中,不僅是為圖謀企業的獲利,更開始著眼為這個共存的社會環境而獲利,以此觀之,思考的切入點不僅是企業本身,而是在社會環境的氛圍之下,是否可以跨越彼此,在這個追求共有與共好社會的歷程當中,找尋可以共謀的策略點,冀此,有別於個人的企業,將可引領更為豐厚的社會價值,透過企業的帶動更可以加速在社會共好的機制底下,發想出來多元且可接納的運作機制,以為社會帶來向上提升的動力,這乃是企業端可以被高度期待的一環。

或者,在臺灣的社會仍需有更多可徹底且務實討論的提升空間,對此,華航空服員所爭取的權益,立足其就業的勞工角色上,理應爭取,只是,就當前的整體社會氛圍來說,這段過程對於我們現有的社會環境而言,究竟是加分還是扣分?或者只是一項茶餘飯後的閒話家常?惋惜的是我們目前的社會共好氛圍,仍然有待提升,或者更為務實的討論,可否著眼於法源的基本面修正,依據不同勞動性質的工作需求、社會需求期待、資方給付條件等以修正保障勞工的最適權益,而非無限上綱的訴求。

總之,「華航」仍然肩負國營企業的社會責任角色,雖說已民營化但仍然不脫離泛官股的國企身分,然而,這次落幕的結果,會不會又是再一次的全民買單?還是繼而掀起更多個國營企業的員工抗爭,誠屬未知,就此而言,從公有財和私有財的立場來看,轉型後的華航公司仍屬全民共有的企業,未來的永續經營除了追求利潤的營利操作外,還是要進一步為邁進社會共榮,以思索追求共好社會的共同選項,同樣地,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自身,是否也該著眼思考:我們的組織是「公有」,還是「私有」,是否陷入於在不同價值選擇當打轉、迷思,特別是公益團體責無旁貸之於「非營利組織社會責任為何」的基本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