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云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及少年福利學位學程研究生)

報載義大利家庭律師協會指控各地法官「讓這個國家長不大」,並宣稱年過30歲的啃老族多達700萬人,倡議立法規定子女28歲前應自立,另外一篇的報導亦指出義大利18至34歲的青年有65%是跟父母同住,德國也有41%,英、法各有34%;美國約有33%,相形之下,台灣近幾年15至24 歲的青年失業率一直維持在 12%左右,這也顯示出來約莫10 個青年人中就有一個面臨失業問題,也就是說,當青年失業時,往往所能倚靠的便是原生家庭,至於,長久下來閒置在家,又無力向外發展以面對挑戰時,這除了危及他們本身人力、經濟和社會資本的累積外,最終更會影響到國家經濟和加重福利負擔,冀此,當尼特族已然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集體的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就值得我們加以關注。

尼特族(NEET)一詞乃是源自於英國,原文為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意指離開正規教育體系後,不升學、不就業也不參加就業訓練的青年族群,事實上,隨著各地不同的文化風俗,亦有不同的名稱,像是米蟲、家裡蹲、雙失青年、啃老族、歸巢族、醃鯡魚族等,以此觀之,尼特族原是一個中性詞彙,但是,透過媒體傳遞之後,在華人社會裡這些的詞彙多半係以負面的認知居多,藉此指責青年無法自立,不想刻苦耐勞面對工作的挑戰、也不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此而言,首要的問題是:為什麼這群青年不願進入職場?有人會歸咎於青年懶惰,然而,好逸惡勞的心態人皆有之,為什麼尼特族現象在這個世代會被特意突顯出來?從家庭層面來看,社會變遷下家庭結構改變,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小孩,父母凡事都替孩子張羅,讓孩子無力面對社會挑戰或是家庭富裕讓青年的求職就業,已然是變成一種消遣所造成的無工作意願問題,至於,從學校層面來看,高校擴張、弱化技職學校、文憑貶值、學用落差等等所造成青年無法直接上工造成的能力問題,或許這也是教育制度缺乏足夠的自我探索和職涯規劃,而讓青年畢業之後,茫然無所追尋,最後,寧可在家裡蹲點、不想出門以當個專職的魯蛇;最後,從社會層面來看,青年覺得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再多努力也無法成功克服結構性的限制問題,而喪失築夢與圓夢的奮進動機。

總之,在這裡指涉出來所謂尼特族現象的形成往往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受到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大環境等等多方力量拉扯的影響,當青年對於未來缺乏可預期性而不知為何而戰之際,尼特族的出現似乎也是對於這個悶世代的一種無言抗議!准此,在此論述的重點就不在於透過立法手段以規制多大年紀的自立自強,而是在於個體是否有能力和意願進入職場或參與社會以接受各種挑戰,對此,青年延後進入社會的『晚進現象』,將惡化且牽動諸如不婚、不生、不養等等的社會問題,政府應正視此一尼特族現象,並將尼特族的成因予於分級分類並進行尼特族歷程的綜融研究,藉此找出對策,以讓尼特族走出家門,這或許也是轉型正義之於世代現象的另類議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