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化小孩(Parental Child)
S.Minuchin等人在1967年創造了親職化(parentification)這個概念,原意指的是父母將原本屬於他們要承擔的經濟或社會責任,轉嫁到未成年的兒童或青少年身上,使得這群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反而是必須要履行父母的角色演出,以至於出現了親子角色倒置或者與父母處於同一權力位階的突兀情形,尤有進者,這群親職化小孩的情緒與他們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的過度融合,甚至於取代父母原先的角色功能,而成為父或母其中一方的情緒支持者,如此一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角色界線是模糊的,這也造成父母在執行親職權威時會遭遇非常大的困難。
親職化的小孩通常會以滿足父母的需求為先,以至於忽視了自身應該要被滿足的人身需求,例如:協助照顧年幼的弟妹或是代替父母親以扮演安撫的情緒支持角色等,倘若他們不這麼做或是不夠用心履行的話,就會產生不忠誠或罪惡的感覺,對此,很多的研究證實指出:面臨到父親或母親可能缺位或是缺席而來之子女角色的錯置,相與關聯之早熟但卻是不一定成熟的認知行為,是會產生適應上的困難,而有著較高的憂鬱或焦慮症狀、身心的健康問題、行為的偏差問題、阻礙與同儕關係的連結抑或是學業成就與工作表現等問題。
資料來源:鄭凱芸(2010)。<當父母罹癌時--青少女承擔親職之經驗>。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延伸概念:兒童福利、親職化、家族治療理論
(本則小百科由鄭雅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