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化小孩(Parental Child)
S.Minuchin等人在1967年創造了親職化(parentification)這個概念,原意指的是父母將原本屬於他們要承擔的經濟或社會責任,轉嫁到未成年的兒童或青少年身上,使得這群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反而是必須要履行父母的角色演出,以至於出現了親子角色倒置或者與父母處於同一權力位階的突兀情形,尤有進者,這群親職化小孩的情緒與他們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的過度融合,甚至於取代父母原先的角色功能,而成為父或母其中一方的情緒支持者,如此一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角色界線是模糊的,這也造成父母在執行親職權威時會遭遇非常大的困難。
親職化的小孩通常會以滿足父母的需求為先,以至於忽視了自身應該要被滿足的人身需求,例如:協助照顧年幼的弟妹或是代替父母親以扮演安撫的情緒支持角色等,倘若他們不這麼做或是不夠用心履行的話,就會產生不忠誠或罪惡的感覺,對此,很多的研究證實指出:面臨到父親或母親可能缺位或是缺席而來之子女角色的錯置,相與關聯之早熟但卻是不一定成熟的認知行為,是會產生適應上的困難,而有著較高的憂鬱或焦慮症狀、身心的健康問題、行為的偏差問題、阻礙與同儕關係的連結抑或是學業成就與工作表現等問題。
資料來源:鄭凱芸(2010)。<當父母罹癌時--青少女承擔親職之經驗>。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延伸概念:兒童福利、親職化、家族治療理論
(本則小百科由鄭雅云整理)
晴天消息
- 「年底結婚潮湧現,桃園穩居結婚、出生率雙冠王」 2025-10-22
- 「藝人閃兵只是開胃菜?醫曝亂象內幕,點出最大病因」 2025-10-22
- 從「同園不同命」到「同工不同權」的迷思與弔詭:關於公立幼兒園身心調適假差別待遇的反思與對策 2025-10-22
- 「新北社工疲於奔命,議員促局處整合」 2025-10-22
- 「同園不同命!國教署盡快將公幼教保員納入身心調適假辦法」 2025-10-22

親職化小孩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而1967年的時期正好是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需求為先的思維方式逐漸盛行,重視孩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求,尤其是人身需求,成為教育和育兒新觀唸的重要支點。
當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提出,滿足兒童基本需求是培養其成熟的認知行為的前提。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便提出了這一觀點,強調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其他需求的基礎。當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他們才有可能發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與高層次的認知行為。
在1967年這背景下,社會對於孩子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父母和教育者不再僅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成就,而是開始重視他們的情感、社交和心理發展。這種親職化的觀念促使家長學會如何理解和傾聽孩子的聲音,遵循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情感表達。
這個時期的研究也發現,成熟的認知行為不僅僅來自於知識的獲取,還包括情感的管理和社會互動能力的培養。孩子在早期生活中所建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將直接影響其日後的社會行為和人格發展。因此,教導孩子如何表達需求、分享情感以及處理挫折成為了家長的重要任務。
隨著時間的推進,親職化的理念逐漸融入各種教育實踐中,強調人身需求優先的育兒方法已成為主流。這不僅改變了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影響了學校和社群對於孩子的關注和支援系統。提供一個充滿愛與支援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在理解與尊重中成長,是這一觀唸的核心。
總結來說,1967年對於親職化小孩的理解和需求的重視,是教育和心理學發展的轉捩點。這種以需求為先的育兒方式不僅促進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也讓社會更加關注家庭關係和親子互動的重要性。對於未來的教育者和家長而言,理解並深入探索這一理念將有助於培養出健康且具備情感智慧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