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來自於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結果,背後實有其諸多值得深思的議論之處。

話說:從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最新公布《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每戶的可支配所得平均數達到新台幣116.5萬元,年增2.5%,相形之下的消費支出平均數則為88.8萬元,年增3.2%,支出的增幅高於收入,此一現象除了顯示家庭財務結構的潛在危機外,也突顯家庭消費需求超過儲蓄及收入增長的逆轉形勢,至於,儲蓄的平均數則是僅小增0.4%至27.6萬元,也就是說,消費需求明顯強於儲蓄與收入成長,至於,相關的變遷趨勢包括:

(一)家庭支出結構方面,「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仍然是最大項,占整體支出24%,其次為「食品飲料」19.8%,但是,「醫療保健」占比達14.8%,反映高齡老化與長照需求用以推升家庭的醫療負擔,據以直指社會結構的家庭消費模式變遷;

(二)年輕世代進健身房、參加運動課程的年齡層持續年輕化,反映健康消費出現『世代下移』趨勢,也就是說,養生與健康投資意識不再僅限於銀髮族,Z世代等年輕族群也愈來愈重視身體保養和運動習慣;

(三)醫療保健類支出涵蓋藥品與保健品、門診及住院服務等,顯示家庭支出的重心,正從物質消費轉向健康與照護支出,尤其是超高齡社會的保健需求,也帶動保健食品市場的快速成長和大量投入的電視廣告;

(四)所得分配方面,2024年全體家庭所得差距為6.14倍,較前一年(2023年)略增0.02倍,吉尼係數上升至0.341,貧富差距微幅擴大,若是扣除政府移轉收支,所得差距更是放大至7.38倍,這也突顯各項社福補助與租稅優惠,的確發揮緩衝效果,但是,社會性移轉的再分配效果依舊有限;

(五)高所得家庭的『知識落差』現象正在逐漸形成,尤其是家用電腦與期刊雜誌等項目上差距明顯,像是全體家用電腦普及率為67%,高所得家庭則是高達92.5%,低所得家庭僅27.8%,此外,全體期刊雜誌普及率為2.1%,但是,高所得家庭達5.2%,低所得家庭僅0.26%,以此觀之,社經環境與生活型態的變化,也讓家庭支出和知識投資出現了同步分化、分歧的兩極性趨向,進而影響到全社會的整體穩定性。

職是之故,針對上述問題,政府及社會應該採取有效的改善對策,像是:(一)首先,加強對於醫療保健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超高齡社會中,應該提供更多的資源和保障,像是強化醫療保健服務的普及性和可負擔性,以使所有的家庭都能享有基本健康保障,不至於因為醫療負擔而陷入財務困境;(二)其次,應該加強對於經濟弱勢家庭的社會福利支持,通過社會再分配的機制設計,例如增加低所得家庭的租稅優惠或直接補助金額,以有效縮小貧富差距,從而促進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三)此外,針對家庭收支的認知教育,也應該成為社會政策的規劃重點,特別是提高家庭對於財務管理的素養知能,藉此促進儲蓄意識的風險管理,從而有助於改善家庭的財務健康;(四)最後,政府可以通過舉辦講座、提供資源和理財工具,幫助個人、家庭進行更好的管理財務,進而提升整體的經濟穩定性。

然而,對於《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解讀,我們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考,這是因為,雖然該項報告所反映的數字有真實的依據,但背後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卻是不容小覷、忽視,畢竟,家庭收支的變化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反映,更是全球、地緣、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預期性結果,必須結合跨域學科的綜融視角,才能提出更具體的改善建議,如此一來,面對高齡老化、貧富差距擴大等客觀事實挑戰時,著實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構建一個公平性更強的共融社會,遠地不說,健康消費「世代下移」雖然是一項積極性投資的正向趨勢,但是,如何確保所有世代都能公平享有健康投資的適足機會,這部分仍需深入探討。

總之,綜上所述,《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不僅提供了當前家庭財務狀況的一種藍圖概覽,更揭示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唯有從政策、教育及社會支持等多方面入手,促進家庭的財務健康和縮小社會差距,方有可能據以實現更公平的社會結構,以確保多樣形態的家庭組成,都能在當前的多變社會中穩健前行。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07:「賺得不如花得快,家庭儲蓄率下滑、醫療支出創高」)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