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菸蒂的亂丟現象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根據環境部統計顯示,2023年臺灣地區香菸銷售約362億根,但是,卻有四分之一的菸蒂遭到隨手亂丟,這意味著每年至少有90億根菸蒂流入生活環境中,特別是因為菸蒂的主要成分為醋酸纖維,環境分解的時間更是長達十年或更久,這對於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持久污染,實比想像中來得嚴峻、複雜,這也讓標舉「菸蒂不落地」以作為任內的重點工作之一的環境部長,急於推動〈廢棄物清理法〉的修正工程,草案裡特別新增舉證倒置的做法,將開罰的對象改為實際汙染的行為人,而非是一律針對車輛的所有人,藉此更有效地制裁該項的亂丟行為。
誠然,造成菸蒂亂丟集體現象的背後,著實反映出來的是多重性社會因素,這其中包括有:(一)首先,全社會對於菸害的認知仍然不足,尤其是對於菸蒂的危害更是缺乏足夠的認識,也就是說,菸蒂不僅是環境污染的源頭,還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況且一手菸和二手菸、三手菸對於兒少年身心健康,所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如此一來,所謂的菸害與菸蒂就不僅止於個人的健康問題,更為家庭、社會與環境帶來沈重負擔,也就是說,如何揭示涵蓋健康成本、家庭負擔及醫療資源、環境負荷等菸害、菸蒂的多重性影響,實乃是一項值得深思的社會成本;(二)其次,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和執法措施,這也是導致菸蒂亂丟的歸因之一,畢竟,現行法律對於亂丟菸蒂的處罰執行力道不足,且執法不嚴,造成抽菸的民眾對於亂丟菸蒂行為存有僥倖心理,更遑論於現行規定的執行困境,像是有人檢舉亂丟垃圾或菸蒂行為時,因為丟棄者並非車主而未被受理,這也讓許多潛在的違法行為得以逃避懲罰,從而形成某種的社會性模仿行徑;(三)再則,社會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已然是將亂丟菸蒂視為是一項習以為常、無關大雅的恣意行為,欠缺對於環境保護的公民性覺醒,如此一來,包括菸蒂、飲料罐之類的隨手丟棄行為,不僅影響公共空間的整潔,還對社會風氣造成某種破窗效應且從眾跟進的負面影響。准此,扣緊菸蒂亂丟成因的關懷旨趣,從認知不足、執法不力到文化習性,以了解該項迷亂現象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性問題。
冀此,相對應的改善對策,像是如何強化公共教育和充權宣導,藉此讓全社會認識吸菸、丟棄菸蒂對於自然人或環境法人的多層次危害;連帶地,如何加強法律的執行力度,特別是對亂丟菸蒂的行為加大罰則,就此而言,修正〈廢棄物清理法〉的該項舉證倒置做法,針對於實際的汙染行為人進行開罰及其相關處遇措施的違法成本,藉此達到降低亂丟菸蒂的行為發生率;除此之外,針對菸害問題的各項防治措施或防制對策,政府應該制定更全面的公共政策,包括破解香煙產業與經濟利益的糾葛關係、全面禁菸的中長期擘劃、擴大禁菸區的短期效應、解構青少年的吸菸次文化或工作場所的吸菸文化,以及健康促進活動等策進作為,這除了有助於減少菸蒂亂丟行為外,並能從根本源頭上降低吸菸率,進而改善全社會的健康水準。
總之,菸蒂亂丟的現象不僅是一項環境汙染問題,更是糾結社會文化和公共政策的綜合反映,通過對於這一現象的相關分析,當可看到有待改進空間的必要、迫切性,如此一來,從「菸隻不叼嘴」到「菸蒂不落地」的菸害、菸蒂零容忍目標,及其所攸關到制度變革、行為禁制和認知模塑的併行策略,將會是該起議題亂象及其訴求「無菸社會」的針砭真義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菸蒂是全球最嚴重的垃圾污染源之一,不僅有毒物質會滲入水中,流入海洋破壞生態,最終進入食物鏈,影響我們的健康。習慣亂丟煙蒂,導致火災頻傳,111至113年間皆列火災主因前五名,也是最難根除的火源之一。
自86年施行《菸害防制法》後,室內禁菸保障了上班族免受二手菸害,但這幾年青少年吸菸年齡下降,反映次文化與教育缺口,因此應從小加強宣導吸菸危害與環保責任。研究顯示,三手菸(殘留在衣物與家具)也會影響兒童認知發展,肺癌已是新國病,連年高居十大癌症之首。政府已於2022年起補助高風險族群進行肺癌篩檢(LDCT),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為改善生活品質,鼓勵民眾檢舉亂丟菸蒂行為,雖然有提供檢舉電話 line或網站,但環保局應強化宣導或垃圾車張貼資訊,提高參與率。里長及社區也可張貼公告、設置菸蒂桶,落實在地管理。
建議政府提高菸品健康福利捐(現為每包20元),以價制量,有效降低青少年吸菸率,推動最直接的菸害防制政策。
煙蒂污染不容忽視,守護環境人人有責。從不亂丟一根菸蒂做起,為自己、家人與環境共創更健康的未來。
癮君子們亂丟菸蒂造成環境汚染及公共危險的新聞,時有所聞,但,至今仍未見有效的改善。如此,要如何期待癮君子們在吞雲吐霧之時,能考慮週邊人拒吸二手煙的權力呢!?
北歐率先設有公共抽菸亭,走在路上總會看見抽菸亭的排煙囪冒著白煙高高的聳立著,既,將二手煙避開人群排放;近幾年,包日韓也在推廣設立抽菸亭及修法以禁止癮君子們在公共區域抽菸。政府這些措施,不外乎是為確保國民健康及環境保護,且防止公共危險的發生。
然,許多住居民在自家陽台 庭院 浴廁….等私領域抽菸,甚至在廚房抽菸+開起抽油煙機排煙…..等,各種排煙方式,無奇不有。
但,二手煙仍會隨風向飄進入鄰舍的窗戶或浴廁通風管。這對於不抽菸者或在宅的老弱婦孺們如何避開?如何適從呢?
住家,乃是人們生活休息的重要場域,政府單位應更重視住居民24小時空氣不受二手煙的污染的權力。但若要落實,除非政府比照禁毒禁大麻等手段,依法強制全國禁止抽菸的強制規定,否則難見成效。
也鑑於目前新建案的建築設計亦未針對二手菸的排放以不影響鄰居有做專業的設計,所以,對於大多數人目前仍生活在被迫忍耐鄰居吸菸並自己吸他人二手煙的無奈情狀下,成為沈默承擔健康隱患風險的人。
菸蒂含有超過4,000種有害化學物質,如尼古丁、砷、鉛等,這些物質會釋放到環境中,進入土壤、水域,甚至進入食物鏈,會對生態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菸蒂亂丟問題已不僅關乎環境污染,更涉及公共健康與社會責任。濾嘴中的醋酸纖維難以分解,若長期累積在自然環境中,對土壤、水源及生物造成影響將無可避免。這些問題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公共健康的隱憂。由於全社會對於菸害的認知仍然不足,尤其是對於菸蒂的危害更是缺乏足夠的認識,政府可以透過多元管道,如學校教育、社區活動、媒體宣導等,提升民眾對菸蒂危害的認識,培養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若要解決菸蒂亂丟問題更需多方合作,從政府政策制定、教育宣導到社會參與,才能共同打造清潔、健康的生活環境。
最近除了菸蒂造成的垃圾以外,也漸漸發現使用完的電子菸煙彈,也開始充斥在信義區的凌晨,跟半夜狂歡完後的酒杯酒瓶,亂丟垃圾這件事,可以衍伸看到現在場所的轉移,隨著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型態改變,最近信義區/東區酒吧一間一間的開,路邊喝酒,已經是年輕一代新的現象,音樂無限制的狂歡充斥街頭,酒癮上頭,菸癮也跟隨上頭,路邊撿屍更是常態。現在流行的酒精路跑,無疑也是在沿路增加垃圾拉長垃圾增加的範圍,我想正也是最近的流行造成的趨勢,台北市政府我覺得更應該優先處理這一塊,這是我從這題目延伸看到的問題。
人的心態真的是讓人無法理解,政府倡導無煙環境,禁菸標制處處張貼,提醒人民抽菸有害無益,還要用政府的力量罰款才稍稍有喝止做作用,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少抽菸也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有新鮮空氣,還給地球一個好的環境,戒菸是爲了自己的健康,不是爲了政府是否有這樣的規範而不敢抽菸,現在很多環境也都不能抽煙,漸漸的也慢慢改變之前的壞習慣了,戒菸的人也會身體比較健康,也可以存到財富,希望不久的將來能達到大家都不抽菸,也不會有菸害了。
當前針對菸蒂亂丟與其延伸環境污染問題,多年來一直是社會大眾之煩惱。雖然已有吸菸區劃設,與菸害對於個人健康危害等相關文宣,但實際成效有限,且有城鄉執行上差異,公共場所抽菸造成的二手煙、以及隨地亂丟煙蒂等污染問題,還有待個人公德心,並非人人皆可自律,共同維護大眾利益,導致難以全面改善環境品質,
目前多針對個人與環境危害來宣導菸害相關議題,未來可關注香菸廠商、通路商對於環境「企業責任」與「產品設計」的方向探討,要求企業承擔環境清理與維護責任,並獎勵研發更具環保性的濾嘴材質。應加強對源頭的管理污染,要求香煙廠商承擔環境維護的責任,才能有效降低社會公共費用,與提高環境品質。
台灣一年賣出超過360億根香菸,卻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菸蒂被亂丟,代表每年約90億根流入環境。菸蒂不只難分解,還可能造成長期污染,對生態和健康都構成威脅。
亂丟問題背後,除了法律不夠嚴格,更多是大家對菸蒂危害不了解,加上習慣成自然,公德心也漸漸被忽略。為此,政府正修法,要針對實際亂丟的人開罰,不再讓違規者有漏洞可鑽。
除了執法,觀念也要跟上。吸菸者應隨身攜帶熄菸盒,這不只是負責任的表現,更是維護公共空間的基本公德。從不亂丟做起,才能讓菸蒂不落地變成全民習慣,打造更乾淨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