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去年(2024年)7月起,政府開始為6歲以下的幼兒提供6次免費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這項服務的目的旨在於透過專業醫師使用標準化的篩檢工具,及早發現學齡前幼兒的發展遲緩問題,從而提供必要的早期療育,然而,相關資料卻是顯示目前這項的篩檢服務,依舊是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比如全國的篩檢率僅為46.2%,而在偏鄉地區,這一數字更是低到僅有40.2%;此外,在全台的88處偏遠地區中,也有17處甚至於連一家篩檢院所都沒有,這對於需要篩檢的遲緩兒家庭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挑戰;除此之外,當幼兒在篩檢中被發現有異常情況而必須接受聯合評估時,在64處應提供服務的偏鄉地區當中,仍有6處缺乏迫切的必要性醫療資源,導致有需求的家長不得不大費周章前往大醫院進行聯評,這一情況使得早療通報人數固然持續增加,但是,後續的聯合評估能力卻顯得捉襟見肘,進而出現了『兒童早療變晚療』的荒謬現象。
至於,造成該項現象的歸因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首先,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的不足乃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畢竟,許多偏遠地區缺乏專業的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這也使得篩檢和後續的聯合評估變得困難;其次,現行的健保給付制度對於早療的時間限制也會影響到療育效果,目前的給付僅限於30分鐘,對於需要深入評估和療育的幼兒來說,無疑是遠遠不足夠;再則,專責醫師的培訓和數量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畢竟,兒童發展篩檢需要由兒科、家醫科及幼兒專責醫師協力執行,但是,目前專責醫師的涵蓋率仍屬偏低,這多少會影響到篩檢的效率和質量,來自於國健署的估算指出,全國的聯合評估能力僅能滿足43,957人次的需求,但是,實際的需求量卻是高達69,562人次,嚴重的供需失衡現象,凸顯現有體系設計及其制度運作的不足、失靈之處;最後,政府在政策推動上的協調與資源分配不均,更是加劇了該項議題現象的惡化發展,也就是說,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欠缺垂直串接的聯動機制,致使偏鄉地區早療檢篩及其服務的質量,均受到壓迫性結構牽動影響的嚴峻挑戰。
冀此,針對上述的運作難題,實有必要採取一系列的應變對策,據以確保兒童發展篩檢、聯評、療育服務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這其中包括:(一)提升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應加大對偏鄉醫療資源的社會性投資,提供必要的篩檢院所和人力資源,特別是應考慮如何落實在地守護的社區醫療機構量能,以建立篩檢和評估的聯合機制,從而提高檢篩服務的可近、可及性;(二)增加專責醫師的培訓和數量:加強對幼兒專責醫師的培訓,將兒童發展篩檢教育訓練列為必修課程,同時,提供獎勵措施以吸引專責醫師參與偏鄉地區的療育工作;(三) 調整健保給付政策:應評估並延長早療的給付時間,至少應滿足每位幼兒在療育過程中所需的充分時間,如此一來,方能確保醫生有足夠的時間對每位幼兒進行全面的評估和療育;(四) 強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串接協作機制,確保療育政策的有效落實,特別是根據不同人文區位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調配,藉此完備公正、平等、均衡、充足的早療資源配置基本原則;(五)社會支持與特殊教育配套:對於發展遲緩的家庭,應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支持,包括心理輔導、家庭教育和經濟援助等,此外,從早期療育到特殊教育的轉銜措施,也應隨之妥善建置,以讓這些孩子能夠在學校中獲得適當教育和支持的無縫接軌;(六)建立監測與評估機制:定期檢視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實施效果,及時調整政策和措施,以確保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總之,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實乃是保障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但是,當前在這方面的實施過程,仍然面臨許多的挑戰,以此觀之,如何有效提升篩檢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如何確保每一位幼兒都能夠在最適合的時機以獲得必要的早期療育,直指有待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為每一位需要被加倍守護的遲緩幼兒,創造一個更美好的身心復元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個人工作場域機構內同時具有兒童發展篩檢、發展評估及療育服務三項,大部分家長對於發展篩檢及發展評估其背後的主要目的及差異性不清楚;機構內透過發展篩檢轉介至發展聯評的個案其實占極少數,大多直接跳過發展篩檢逕自進行聯合評估,其實對於該單位來說,會造成聯合評估需求量大增,但治療師難以消耗其工作負荷,導致等候評估塞車。若一開始在發展篩檢階段就將「發展無異常」的小孩篩選掉,即解決一部份等候聯評的個案量。在這部分,我認為政府或相關醫療院所應宣導該政策與其中之差異性,讓家長們對於此項服務有更加詳細的了解,將真正需求留給發展遲緩/邊緣遲緩的小孩,達到真正的資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