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世界裡,卻是隱藏著一些不幸的故事,特別是關於幼小學童的遭遇,這些故事背後,潛藏著對於學童課後照顧服務迷思與弔詭的雙重論述,讓人深感不安,話說,某教會的易姓男子,身為社區的課後輔導教師,竟在2017年至2024年間,對一名少女施以強制猥褻,達352次之多。近日,地方法院對此案件進行審理,易姓男子認罪並賠償110萬元,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6個月,看似簡單的該起司法案件,卻是揭露出結構性限制的變遷意涵,遠比我們想像的來得嚴肅且複雜。

從媒體報導引發的各種思考中,我們看到許多議題交錯而成的網絡,像是從〈兒少及家庭社區支持服務方案(守護家庭小衛星)〉到〈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的法源依據,再從「社福型課後陪伴」到「教育型課後照顧」的各自為政,無形中這些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拉扯關係,至於,地域屬性的民間團體與合法立案的課照中心的互不踩線,小衛星服務據點與課後照顧中心的界限模糊,以及像是從刻板意象課後輔導到依法辦理課後照顧的認知混淆、從特定背景輔導人員到專業自我另類教師的互不干擾、從綜融屬性課後輔導到職務分析課後照顧的各自登山、從有人來做就可的公共治理到要求專業人來做的市場生存法則、從兒少服務經驗資格到教訓考用的專業培力、從強調廣為布建的成效考核到捍衛最佳利益的兒少權益、以迄於從兩軌並行的職責分工不清到不當對待的兒少戕害情事發生,在在直指該項匪夷所思的惡狼行徑,已然是因為源頭把關失調及其制度設計失靈所造成的一種預期性的演變後果。

冀此,對於這名惡狼的懲處,更只是冰山一角,要加以深層的反思在於,媒體報導中所提及的“課後輔導教師”與“教會”,已然模糊了包括屬性、資格、訓練、配置、職能及其形象等該項課後照顧服務,所應該要有的專業認知和社會認可,如此一來,亡羊補牢的必要性愈發明顯,據以重新檢視目前雙軌並行的混雜情勢,從而回歸於〈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簡稱為課照法)的立法宗旨,在這運作過程當中,即使是有必要強調社會福利的出發點、社區的特性以及志工的導向,而有其課後臨托與照顧、家庭關懷訪視或輔導、兒少團體與活動、家務指導、家庭支持團體及活動、寒暑假生活輔導及休閒活動、創新及特殊需求服務等社區支持服務,但是,也是需要將推展該項多元服務方案的課照從業人員專業要求,納入課照法的依法行政框架之中;除此之外,針對存在已久的「學校體制教育培力」及其「民間協力全人照顧」等一體兩面的雙重守候機制,須進行通盤檢討,畢竟,隨其當代臺灣的社會變遷脈絡,攸關到兒童放學後的學業輔導與照顧服務發展軌跡,早已經出現量、質劇變趨勢,這也讓上述的媒體報導及其用字遣詞,這何嘗不是再一次地映照對於課後照顧服務的僵化認知基模,依舊是投射出某種『無知之幕』的社會性想像。

就此而言,官方政府斷然不能採便宜行事的苟且心態,再行將包括「教育型課後照顧」或「社福型課後陪伴」在內的該項民間協力全人照顧體系,定位為補充或保護的次級、二軍屬性,相形之下的父母家長或民間業者則是已將課照服務窄化成為某種替代性質的職能角色,多方對照之下,顯現出來的乃是各種的突兀情境,像是一方面除了彰顯現行校園課後照顧班或民間課業輔導班對於弱勢學生優先招收和免收費等積極性差別待遇,進而宣示社會性投資的受教權益保障外,就其教學設計、活動規劃、教學技巧、公共關係、情緒管理、危機處理、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跨域協力、服務創新、社會責任等實質性的課照素養、課照現場或經營運作議題,這已經是超出單純有人加以照顧的低端思維;另一方面則是課後照顧財貨服務商品化的市場運作機制,早已瀰漫於全台各地供需媒合之間的各憑本事,乃甚至於因應當前勞動環境逼迫課後照顧的需求增加,讓原本所隱匿的大量照顧成本,已然重置於檯面上並進行公開競足角力,更是在「政策—政治—政商」的『三政共構』裡進行強化論述,其結果則是導引「以人為本」、「最佳兒童利益」的「政略」語言,逕自於課後照顧商品市場的自在優遊而怡然自得。

總之,該項令人痛心的社會時事新聞,傳達出來的不單單只是個別孩童的不幸遭遇,而是要如何痛定思痛以找出該項『照顧安全網』應有的機制設計,特別是該起案件揭示了臺灣課後照顧服務體系中的多重問題,像是從制度設計的失靈到專業標準的模糊,反映出結構性限制與治理漏洞,就此而言,該項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其機制設計,就其角色定位、功能運作和系統整合的整體性布建,實屬必要且迫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