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01.失智症狀中高齡
02.租金補貼充社宅
03.高齡拒保社區化
04.監察委員新聞稿
05.大放異彩社工師
06.營養攝取高齡族
07.晚婚晚生晚成家
08.共居宅裡新家人
09.新北割頸六聲明
10.無期徒刑推分級
11.撥補台電無底洞
12.行人地獄大內宣
13.軍事行動出民力
14.健保總額排罕藥
15.師不敢學生不怕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一月份的第二周(2024.11.11)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失智症狀中高齡」、「租金補貼充社宅」、「高齡拒保社區化」、「監察委員新聞稿」、「大放異彩社工師」、「營養攝取高齡族」、「晚婚晚生晚成家」、「共居宅裡新家人」、「新北割頸六聲明」、「無期徒刑推分級」、「撥補台電無底洞」、「行人地獄大內宣」、「軍事行動出民力」、「健保總額排罕藥」以及「師不敢學生不怕」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失智症狀中高齡」,粗估台灣地區約有近37萬名失智症患者,這其中30歲至64歲年的早發輕型失智症者超過1.4萬人,顯然,扣緊從早發型到高齡型的失智現象議題,背後實有其涵蓋生活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及其處遇計畫而來之『求同』與『存異』的分流因應措施,這也讓針對重中之重的年輕型失智症者及其所涉及到從專法、專職、專責、專人到專業服務置設計,實有其回應包括失智症當事者及其代間家人之於就學、就醫、就業和就養所涵蓋失智症專法、職能治療、疾病識能、日間照顧、服務體系、經濟扶助、家庭支持等另類老後人生的超前部署;「租金補貼充社宅」,資料顯示從2022年至2024年間,中央租金補貼預算共計新台幣468.9億元,竟然比國家住都中心興建社會住宅的工程款454.9億還要多,一方面如何得以完成25萬戶社宅的目標管理,特別是居住正義的概念內涵被聚焦於租金補貼的發錢了事,另一方面則是明年的租金補貼要從現有50萬戶提升到75萬戶,並且編列的預算高達350億,顯然,『津貼政治』已經成為轉型正義之於滾動式修正的一項策略運用;「高齡拒保社區化」,包括鄰長、志工等在地蹲點的社區服務,卻也出現年齡偏高而被團體意外險拒保,如此一來,包括剝奪相關權益保障、年齡主義歧視、社會性標記及其漠視社會性參與,實乃有其回應於超高齡社會之林的相關提問;「監察委員新聞稿」,我國家外安置兒少中約有15%係屬於有特殊需求之發展遲緩議題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兒少且長期安置於一般護理之家、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長照機構、精神復健機構等成人機構中,這其中有4成的安置時間長達5年以上、超過4成係為跨轄安置、4成5未滿12歲,且有1/3無語言能力,以此觀之,衛福部疏於督導地方政府應負起定期評估相關安置作為,這是否符合CRC兒少最佳利益及替代性照顧準則,致此無法保障這類難置兒少的全面成長發展權利,對此,監察院通過糾正衛福部,並促請行政院督同衛福部及地方政府,依其〈兒童權利公約〉意旨以全面逐案檢討現有176名特殊需求兒少於成人機構中的實際受照顧狀況;以及「大放異彩社工師」,每年舉辦2次的社工師證照考試,應試科目總成績滿60分為及格,只是,從該項每年1千人計算的總及格人數,當有進一步細究之處,這其中包括有從證照考試的鑑別度到考科命題的適切性,以及從年度別到試別、從報考人數到到考人數、從及格人數到及格率、從測驗題到申論題得分的結構性落差,以迄於諸如報考、到考和及格之於考生各自所涵蓋性別、年齡、專業養成、勞動職場、社工年資抑或是報考次數等等屬性背景而來的交叉分析,從而讓『社工師考照圖像』獲致應有的釐清及其相對應的變革措施,畢竟,從年度別到試別而來之極大落差的及格率,對賭的不應該是命題、閱卷委員的個人偏好,而是如何藉由考照以引領學用的精神、態度和行止,這部分實有『教—訓—考—用—推』的命題意旨思辨,連帶地,未能梳理人群服務如社工人員的角色定位、功能運作與結構性限制,這也讓社工人員被無限放大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會,以至於,到最後卻是要面對無所適應於變異複雜、詭譎多變的實境現場,如此一來,包括社工員、社工師之類的身分階序及其所對應薪資落差、年終不足、名目變更等制度性保障議題,當只是用以作為漂流尋覓的個人資本,進而無助益於追求人群服務較佳利益的素質養成,以此觀之,從過往的擴編社工人力到提高社工薪資,以迄於這一次大幅增加的社工師及格人數,究竟如何讓社工人員得以安於本位,顯然,針對當代台灣社工亂象的諸多應變措施,已然是淪為遠無止境但卻是無勞無效的一項『薛西佛斯命題』,甚或是讓社工師考照淪為某種丙級技術士化的基層水準。

其次,「營養攝取高齡族」,以所服務對象為其標地人口的一項高齡餐食調查報告,顯示出來有48.7%長輩係自己煮三餐,一天三餐都獨自用餐的長輩高達51.3%,雖然有高達9成長輩每天都吃足三餐,並且94%受訪者自覺飽足,但是,就其油脂、碘鹽、蔬果攝取等營養知識和實際攝取來看,『每天攝取一次乳製品』有53.2%,有14.6%長輩『每日吃到一次堅果種子』,而『每天吃到二種水果』也僅28.2%,以此觀之,即使是有超過8成長輩自覺吃得很營養,但是,經由飲食行為的實際檢視,卻只有6%長輩的六大類營養攝取符合國健署的官方建議量,顯然,從自覺到表達需求以及從長輩個人的飲食習性到官方規範的營養攝取,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實有其復歸於包括從特定樣本到有限推論、從認知態度到外顯行為、從意願態度到主客觀能力、從個別性差異到結構性限制等延伸性思辨,這也讓該項的高齡餐食調查報告,更應該是有從長者的個人動力以延展至家庭動力或社會支持之於內在、外在歸因的通盤性檢視,特別是一人或夫婦的獨老情境,這已然是一項如常的長者生活樣態,就此而言,從有得吃、吃得飽、吃得夠健康營養的命題旨趣思考,實有其整體規劃布建之必要,畢竟,這其中除卻經濟條件、生理狀況、牙口吞嚥及其食材的採購、儲存、烹煮、食安等長者個體層次的工具性操作外,亦有其回應社會變遷所涉及到人口發展、家庭組成及其生養能力之尾大不掉的結構環境運作難題;「晚婚晚生晚成家」,根據內政部所公布2023年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男女初婚平均年齡雙雙創下新高,男性初婚年齡來到32.9歲、女性則為31歲,至於,全國平均生育年齡同樣也是來到史上的新高,已達32.4歲,相較10年前老了近1歲,也因為『高學歷、高壓力、高獨立性』等3高因素,致使現在的年輕世代至少30歲過後,才會選擇結婚生子,如此一來,伴隨著晚婚、晚生加劇的變遷趨勢,除了使台灣社會逐步邁入所謂『大齡夫妻、幼齡孩童、高齡父母』新世紀外,同時也會對於房市發展形成包括租屋需求增、購屋需求延後、購屋小宅化等三大變化,連帶地,如何用加快的速度去追趕安居樂業、養兒育女的落後進度,這也讓該項的大齡父母及其家庭動力運用,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這當中諸如獨立負擔家計、中高齡失業、經濟弱勢、長期失業、二度就業、家暴情事、受刑更生抑或新住民等等人口屬性及其情境變數,對於『大齡家庭』的穩健運作,是有其從單一現象、多重屬性、合併行為、不同需求、分流處遇等等風險係數、危險事件和大齡家庭運作困頓的現實挑戰;「共居宅裡新家人」,針對50歲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熟齡族群,透過共居宅這種跨齡、新家人以及第二個家的生活空間,藉此得以擁有私密場域、舒適安全、友善環境、房務清潔、健康管理、運動設施、餐飲服務、日常關懷、生活支持、課程活動、公設體驗、青銀共居、安養旅居、社交學習、交流連結、人際資源、互惠共好、心靈療癒的居住型態,只不過,該項標舉共學、共創、共遊、共好、共食等之共生模式的整全性服務,實有其從老後高齡到初老熟齡、從養生村到共居宅、從都會型到其他的人文區位、從長住方案到短期租賃、從押租金到月租費、從伙食水電到管理費、從生活自理到退化衰弱,以及從軟性到剛性的照顧需求之於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和全共居宅住民的綜融性思辨;「新北割頸六聲明」,發生於2023年12月25日的新北國中校園割頸案,該案將於2024年9月30日進行一審宣判,對此,被害者父親提出包括在內塗銷紀錄、若遇重大刑事案少事法應回歸刑法、家長刑責、追蹤行為偏差少年、中介學校及評估實施全國緊急求救鈴等6點聲明,顯然,諸多聲明的背後直指乃是從事前抑止的防制對策到事件發生的防治措施、從偏差到犯罪的少年行徑、從輔導先行到司法矯治的少年不同犯行、從少年個人責任到父母社會共責、從重大罪刑到塗銷紀錄,以迄於從事發之際的人身安全防衛到後續的中介學校守護平台等結構性限制;以及「無期徒刑推分級」,因應憲法法庭判決死刑合憲,但卻是設下判死的嚴苛條件,這也讓實質廢死所衍生出來的無期徒刑議題,成為了立法院的提案修法重點,畢竟,雖然現行的〈刑法〉規定服刑滿25年就可以聲請假釋,但是,統計資料顯示無期徒刑只要服刑17.9年就可以獲得假釋,此一比例原則的命題旨趣,便有重新檢視之必要,至於,研議提案的修法方向,將無期徒刑分成三級,第一級無期徒刑即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第二級無期徒刑則是服刑須滿40年方得假釋,以及第三級無期徒刑即維持現行制度25年便可聲請假釋,無疑地,諸此種種的修法對應措施,如何就其從受刑人的特殊人權到被害者或社會大眾的一般人權、從罪行法定主義到修復式正義、從嚴刑重懲到生命教育,以找出新社會連帶的運作基礎。

最後,「撥補台電無底洞」,即使從去年至今中央政府預算已經撥補給台電新台幣3,000億元,但是,電價的調漲,卻已然是一項不得不的應變對策,民生用電部分雖然是暫時不進行調漲,但是,調漲後的工業用電,還是會推升下一波的物價通膨壓力,以此觀之,能源政策的調控失靈,實乃是癥結所在,這也讓『以核養綠』的提議,成為了執政黨供電危機的一面照妖鏡;「行人地獄大內宣」,自從2022年台灣以『行人地獄』之名登上外媒後,執政當局便進行修法和擴編預算,藉此復歸『人本交通』的關懷旨趣,事與願違,行人死亡卻是不減反增,乃甚至每天平均有48名行人在道路非死即傷,顯然,包括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的各項策進作為,是有落實強化和通盤檢視之處,這也讓主管機關交通部要拚死亡降7%的該項目標管理,顯現出來的乃是新官上任的『大內宣政治』;「軍事行動出民力」,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正式召開,委員的組成份子除了政府機關代表外,大多來自於民間民力、物資、能源、醫療、資通等五大領域,藉此完備厚實所謂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只不過,從福利國家到戰爭國家、從和平相處到兵戎以對、從資源盤點到動員驗證、從軍事行動到民力支援,以迄於從備戰、逼戰、應戰到避戰、免戰、不戰,國家治理應係以福國利民為其世代傳承宗旨,更遑論當下所糾結乃是氣候難民、生計難民以及照顧難民的諸多真實困境,而非是硬要接軌烽火連天及其政治難民的咎由自取,就此而言,思辨真義就不在於培養40萬名兼具有中等強度值勤能量的可恃民力,而是台灣內部的情感依附、國家認同和社會連帶,據以找到從『相同的過去』到『過同的未來』的賡續使命;「健保總額排罕藥」,因應於明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院代表首度提案罕藥專款改由公務預算支應,不應該再由健保給付,這也讓攸關到罕見疾病及其罕病用藥的複雜性議題,再度搬上檯面,只不過,從所有民眾人口別到多數相同遭遇疾病別的『全民』內涵、從公務預算的罕病基金到繳費互助的健康社保、從罕病專款到健保財務排擠,抑或是從罕病到其他定項目的支出,看得到的是罕藥支出持續成長得破口,但是,正本清源理當是要回歸健保總額協商何以破局的結構性環境意涵;以及「師不敢學生不怕」,教育部今年公布所謂的16種管教措施,包括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口頭糾正、在教室內適當調整座位、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通知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協請處理、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業或工作、適當增加作業或工作、要求課餘從事可達成管教目的之措施如學生破壞環境清潔要求其打掃環境、限制參加正式課程以外之學校活動、經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同意後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參加輔導課程、要求靜坐反省、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1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2小時、在教學場所一隅暫時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保持適當距離並以2堂課為限、經其他教師同意於行為當日暫時轉送其他班級學習,以及其他符合輔導管教相關法令規定之管教目的及原則且未使學生身心受到侵害之行為等,但是,對照於教育現場的實境狀況,此一管教措施就如同給警察配備水槍般卻要求有效維護治安,這也讓老師不敢罰學生不怕罰,交相成為一項突兀、荒謬的後現代教育圖像。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