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其台灣地區加快於邁入成為超高齡社會一員之際,這使得擺盪於富老之於共居宅以及貧老之於陋室居,這兩者對比之間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目前台灣的養老市場開始針對50歲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熟齡族群,規劃跨齡、新家人以及第二個家的共居宅設施環境,藉此擁有私密場域、舒適安全、友善環境、房務清潔、健康管理、運動設施、餐飲服務、日常關懷、生活支持、課程活動、公設體驗、青銀共居、安養旅居、社交學習、交流連結、人際資源、互惠共好、心靈療癒的居住型態,只不過,該項標舉共學、共創、共遊、共好、共食等等共生模式的整全性服務,實有其隱含對價關係、商品消費及其功績福祉的工業成就概念內涵,如此一來,逐漸興起的該項共居宅型態,其所映照出來的乃是從65歲的老後高齡到未滿60歲的初老熟齡、從行動自如的中高齡族群到認知障礙的羸弱人口、從經濟規模的養生村到自成一格的共居宅、從立足於都會型到其他人文區位布建、從長住方案到短期租賃、從押租金到月租費、從伙食水電到管理費、從生活自理到退化衰弱,以及從軟性到剛性的照顧需求等等包括老身、老本、老友、老屋之整全多層的演進歷程,這也使得諸如身心自由、財富自由、靈性自由及其想像自由,將會成為對於(準)老後人生的相關檢視判准。

對應於上述的『富老』,鎖定『窮老』而來的各項服務措施,像是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就醫協助、生活協助、安全維護、緊急救援、物資配送、服務諮詢、資源連結等,關注的重點就不僅止於物理環境本身的居住條件狀況,而是針對一人獨居背後怯弱的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和催化影響,要如何找到生命天光的轉換破口,更遑論不優生活空間的陋室居及其所牽動不佳的行、住、坐、臥功能運作,這也讓「富老—共居宅」與「貧老—陋室居」的反差性關照,其所投射出來的乃是如何跳脫資產所得的狹隘經濟範疇,據以直指共居宅或陋室居所關乎到的是居住平權益或全人發展權及其所相與衍生出來諸多不平等的基本提問;連帶地,考察的針砭所在也就不全然在於租得起豪宅般的共居宅,而是糾結於從商品化到去商品化的對峙型態,社會性投資的機制設計要如何得以守住基本的居住尊嚴,如此一來,就其中高齡、高齡之於共居宅或陋室居的殊異境遇,這部分要有對於社會性移轉及其力有未逮的點評、議論,特別是此一階層深化情形,是否已然成為難以逆轉的一種身分階序表徵。

總之,擺盪於共居宅與陋室居之間的延伸性思考,有必要延展至從朱門酒肉臭到路有凍死骨,以及從富者田連阡伯到貧無立錐之地的當代台灣『老—窮—富—貧』真實景象寫照,而此一隱含絕對剝奪、貧富懸殊的社會不均與社會突兀情事,擴大、加惡的破口之處,更是有其從『孤獨死』出發的人性喟然。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