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起發生於南部的精障者殺人事件,卻也糾結出來頗多的議題思索。
首先是關於「緊急監護」暫改為「暫行安置」的議題思索:有鑑於精障者犯罪所引發的社會擔憂,司法院與法務部進行<刑事訴訟法>的修法會談,經過長達6個多小時的挑燈夜戰,達成了共識,決定將草案裡原有的「緊急監護」制度暫改為「暫行安置」措施,於檢察官聲請或法官依職權裁定後,並由檢察官執行,但是,此一另類保安處分的權變措施,依舊還是有其從確診到發病、從發作到犯罪以迄訴諸於預防性保護所關涉到儼然有罪的人權侵害和違憲之虞,畢竟,祭出暫行安置的非常手段,即使是在審理期間接受治療以避免再犯,但是,諸多生理、心理、社會、認知與情境等干擾因素,終究是無助益對於該起精障議題的身心維護與安全守護。冀此,從司法到法務、從法務到衛福抑或是警政、民政等跨域整合及其業務協調的機制設計,方為此一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其次是從「機構治療」鑲嵌於「家庭動力」與「社區動力」的議題思索:心理衛生的不健康徵兆或症狀,早有其回應於家人、鄰舍之間的照顧負荷與不堪其擾,因此,如何將恐其再犯的各項保護措施,提前啟動對於家庭動力和社區動力的預防性介入作為,就此而言,從『發病之前』的個人因子與家庭量能以及『出院之後』所攸關到多元處遇與社區支持的融合工程,藉此進行包括認知態度、照顧技巧、互動知能與行為徵兆等公衛教育或區段管理的機制設計運作,以此觀之,這部分的連貫性串聯與跨域性整合之有所斷裂,實乃突顯出來:當前對於思覺失調疾患及其暴力行徑的處置定調,還是偏向於司法、醫療手段的殘補思維,也就是說,側重於『病人』的這個生理範疇疾患,訴諸的是非常性質的社會控制手段,而非是『這個人生病』所關乎到全人關懷的照顧管理建置規劃。
最後是從「典型社政訓練」轉頻於「非典變遷需求」的議題思索:嫁接於像是自殺未遂、物質濫用、思覺失調等等層出不窮的社會脫序情事,這使得無論是社會安全網的進階規劃抑或是心理健康司的專責單位構思,剎那之間,心理衛生社工彷如就是引頸切盼的良方解劑所在,只不過,單就司法精神醫療與社區精神衛生的必要銜接抑或是被汙名標籤為社區隱形危機的損管控制,以社工涵養出身的這些人群服務工作者,要如何就其過往所著重於像是經濟扶助、家庭暴力、曝險非行、庇護安置抑或長期照顧等典型社政業務的體制內教育訓練,以有效轉頻於夾雜情感性疾患、藥酒癮物質濫用或是人格違常疾患等等非典的心理健康與精神保健知能內涵,就此而言,從在職期間的專業性養成到跨域人才的心衛社工組成,直指出來的是對於心理衛生社工的機制運作,毋寧要有哀矜勿喜的保守心態,也就是說,『內憂』於精神衛生知能的不足及其『外患』於業務協調、跨域整合的不優,那麼,社會安全網的進階擴編,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預期與非預期的衝擊影響?
殷鑑不遠的諸多制度運作失靈情事,顯然,對於未來的可能迷亂,便是物傷其類的直覺投射。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