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Identity)
   
認同一詞指涉的是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己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存在,因此,在這種自我認識和自我肯定的過程當中,所涉及的就不只是自我對於一己的主觀了解,也滲雜他人對此一主體之存在樣態是否有同樣或類似的認識,對此,一個人要形成充足的自我認同必須透過許多途徑,包括性別上的認同(我是男性?還是女性?還是雙性傾向?)、家族關係上的認同(我是誰的子女?誰的兄弟或姊妹?)、社會階層或階級上的認同(我是中產階級?還是被剝削的勞工?)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認同(我是基督徒?或是佛教徒?或無神論者?)等。倘若一個人對他(或她)在自己所身處的時空脈絡中越是有清楚指認,就越能回答「我是誰?」這樣一個既是簡單又頗為複雜的問題,只不過,回應「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單單只有一個,這是因為我們身處於各種體系之中,往往我們同時具備多重身分,某些身分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先天地位(ascribed status),像種族、性別和家庭中諸如長子或長女的身份,有些身分則是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獲得的後天成就地位(achieved status),像如學生、律師、老師或已婚男(女)性的身分等。

資料來源:游美惠(2005),「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1期:58-61。
衍生概念: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國族認同
(本則小百科由林庭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