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政局統計,北市6歲以下兒童從102年的18萬1684多人增加至104年的19萬3390多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評估遲緩兒發生率約6至8%,衛生局推估北市遲緩兒也應增加,但102年確診2250人,104年卻減至2172人,接受早療訓練人次更大減8%、1萬846多人次,顯見家長對早療的重視仍需強化。

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何叔安指出,嬰兒出生後前6年是腦部發展最快速且重要的階段。但不少家長發現孩子有異狀時,仍擔心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不敢面對現實,或還有「大雞慢啼」的觀念,因而錯過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衛生局表示,早期療育訓練可能透過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或專業諮詢等方式介入。也提醒家長進行遲緩兒居家療育癒時,可以掌握幾項原則,像是安排孩子覺得好玩、有趣的遊戲,並根據兒童的能力,安排符合發展年齡的活動以引起興趣,讓孩子有成就感。

另外也可逐漸加入有挑戰性的活動,誘發潛能也增加挫折容忍度;活動也要多樣化,同類型的活動可重複2、3次或做一些小變化;盡量安排戶外活動,藉由不同事物引起學習興趣;還有盡量讓孩子生活自理,避免過多協助反而剝奪孩子學習機會。(時事新聞來源:自由電子報,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