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場因應於社工人力不足、工作負荷沈重,致使社工走上街頭所舉辦的《完善社工教考訓用專業制度共識營》,只不過,曲未必終但人卻是走散之餘,背後卻是有其從如常的社工人力不足到訴求於社工全面證照化的相關反思。
話說:這場集結多方豪傑的共識營,雖然係以要如何完善社工之教、考、訓、用等專業制度為其共識營的目標管理,但是,從客觀到主觀,以及從應然到實然的貫通、斷裂,直指出來的乃是有『共識營』之名,卻毫無『共識團隊』之實的無奈與喟然,這是因為:
首先,就其幾項隱含集體意涵的客觀指標來看,像是:(一)根據統計,2022年全國社工系共計有3,147名畢業生,但是,這其中僅有57%的科班社工學生,投入人群服務產業的社會工作行列;(二)2022年全國社工人員共計有18,628人,通過社工師國考和取得執業執照有9,298人,占比不到五成(49.9%),這等同於有一半的社工並無社工師執照;(三)2023年社安網社工人員的整體退出率為16.4%,近三年是呈現微幅上升趨勢,至於,社工與全人口比率則是高達1:1234人,社工人員的業務負荷量可謂是相當沉重。
其次,回應於上述的變遷事實,學者的建言:證照乃是於對社工專業的認可,透過證照制度才能有效管理社工,因此,建議衛福部要訂出落日條款,例如規範五年後所有的新進社工都需持有社工師證照,抑或是先由某一專業領域先行;至於,一線的實務工作者則是反對社工人員全證照化,畢竟,目前社工師錄取率僅一成多,若果,要全面推行的話,應提升及格率,以讓大多數相關學系畢業生均能考取證照,連帶而來的是強調提高社工薪資的保健因子,這對於留住社工人力的實質幫助並不大,畢竟,相較於其他行業,社工的總體薪資仍屬偏低,與其所付出的心血不成正比。
顯然,針對上述變遷指標的可行解套對策,包括學術、實務的兩造雙方,還是分屬於各自表述且毫無聚焦之於並沒有共識的開會結論窘困,但是,卻還是可以從各方的言談之中,窺見到背後實則是有待商榷的認知基模,這是因為:(一)關於社工師證照涵蓋率低,因此,學者呼籲社工全證照化,實為用以改善執業環境和解決社工人力荒的有效方式之一:此一命題思索的破綻還是需要復歸於「教—訓—考—用」的環節對接,究竟出現那些銜接斷裂的運作失靈情事,這其中包括有學用落差之於學術界教師的現場經驗不足、分身乏術之實務工作者的在職培力不夠、有待議論的證照考試鑑別度,以及社工人力資本養成的建置工程不佳等等錯綜複雜的內在、外在及其系統性歸因所致,更遑論於漠視人群服務工作,唯一不變的就是有其隨時都在做改變的處境、情境、困境、環境等脈絡變異性,如此一來,社工人員全面證照化自當是有其『何不食肉糜?』之憾?特別是祭出以撤照作為處罰,藉此達到規範制約的消極作用,這更是有其忽略了社工證照不全然是直接等同於專業自我認定之於社工群體認同和跨域夥伴認可的自我感覺良好?連帶地,如何正視涵蓋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素養、生命文本、社會歷練、福利待遇、退休給付等制度性保障機制設計的建置運作?
至於,(二)工會一方反對社工人員全證照化,主要是認為社工應該是要朝向多元化發展,想往專業化發展的社工,仍可考取社工師證照,但是,這不應該是一項必要條件的基本門檻,以免讓社工失去應有人群服務工作的使命自主性;連帶地,也須思考全面證照化是否會影響到現職社工人員的勞動權益:顯然,在這裡的思辨真義不盡然是過度聚焦於『技為末』的工具範疇操作,而是要回歸於『道為本』的規範性思考,換言之,倘若一意孤行於人群服務工作者的全面社工師證照化,現行體制教育不落實的科班養成、社工學分班不優的培力變革、人群實務工作現場的難以有效扶持,以及令人憂慮的公私協力權控關係,那麼,該項的全面證照化,反而是會出現從強化社工到弱化社工,以迄於社工不斷被邊緣化的反向效果。
總之,因為長久以來欠缺理想言談情境且常態建置的社會性對話,而讓這一場通過性儀式的應景共識營,淪為同溫層的各自本位思考,致使難以獲得社工專業變革之於與時俱變所應該要有的文明化內涵,如此一來,相關的建言提議,這已然不僅止於實務上的執行難度,而是漠視了社工服務現場的結構困境及其運作困頓,這更是讓社工留才的困難議題,成為一項尾大不掉的困局所在。
最後,僅以人群服務的真諦共勉之:
“人群服務工作,是一條連天使都不想要走的路,因為這條路,要走得很長、很久和很遠,因此,只能趕快出發行走。”
“用生命進入別人的生命、用生命影響自己的生命、用生命改變您我的生命。”
“謝謝您用行動讓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夠在看過黑暗的事情之後,仍然保持善良。”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衛福部統計,112年社安網社工人員整體退出率為16.4%,近3年微幅上升,且社工與人口比率已達1:1234,社工工作負擔沈重;截至111年全國社工人員共1萬8628人,其中通過社工師國考,取得執業執照者,約9298人,占比不足5成,僅約49.9%。
社會工作是一條充滿挑戰和無數辛酸的道路。每天面對個案均有形形色色的需求與困難,而這些需求與困難往往超出了社工、制度面能夠立即解決的範疇。
以下為第一線社會工作人員常見的挑戰和辛酸,:
各縣市公私部門面臨社工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導致一名社工常常需要負責大量案件,導致過度工作負荷和職業倦怠,甚需加班才能完成日常工作,影響個人生活和健康。又,公部門薪資優於民間,在「社工荒」情形下,政府與民間搶社工問題頻頻出現,但面對社工處境未改善,保護性社工仍面臨高風險、高案量、高壓力三高環境,以及缺乏督導、合作、資源三缺困境,造成惡性循環。
再則由於資源有限,社工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確保資源能夠公平且有效地分配給最需要的人。面對個案急需援助時,資源不足之現實往往讓人感到無力和沮喪。而提供短期援助的同時,必須謹慎防止個案形成長期依賴、呼朋引伴領取資源,而增加管理與監控的難度。
面對每一個困難的個案,社工必須在倫理和道德標準之間尋找平衡,確保決策既能幫助個案,又不違反專業操守,而每一次的選擇和決策,都可能影響到個案的生活質量和未來發展,無疑增加了工作的壓力。
社工工作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重視,薪酬也偏低,使得專業認同感較低,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加上面對艱難的工作環境和低薪酬時,易會感到失落和無助,而萌生離職念頭。
社會工作是一條艱辛的路,但也是一條充滿意義和成就感的路。每一位社工的辛勤付出,都是在為社會的進步和弱勢群體的福祉作出貢獻堅持信念,也可以說社會工作是用生命去影響他人生命的工作。如何爭取更多社工人力著手、減少失落與無助感、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與同行交流經驗,互相支持,甚建立強大的支持網絡,透過團隊合作和資源整合,提升工作效能,才能助於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讓社工願意繼續從事這份有意義的工作,共勉之。
這些問題確實對社工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工作負荷、薪資待遇、以及職業發展的困境上。文章中提到的經驗正好與這些議題密切相關。長期面對繁重的工作,卻因為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難以獲得應有的支持和保障,這樣的情況著實讓人感到無奈。而整體體系中的深層問題,包括學用落差、培訓不足、以及現場工作的難度。不是單純依靠證照化就能解決社工行業的深層次問題。
再者,社工師考試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錄取率低、考試範圍廣泛、需要結合理論與實務,讓許多人感到壓力。這種情況尤其對那些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的社工來說更加困難。工作中可能已經面臨了繁重的工作負擔,再加上備考壓力,都會是讓真正在職場上的社工放棄考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