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優步現象』(Uber)所創造出來的共享經濟,業已蔚為某種的時尚風潮,連帶而來的結構性意含,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所謂的『優步現象』無非是在現行的交通載具及其輸送服務,進行新的市場區隔,這當中直接、間接以及有形、無形的成本效益,相互拉扯以共築一種待解的謎團與迷思,比如說標舉業外收入的優步共乘,本質上,還是偏屬於某種的交易行為,因此,當『優步現象』兼具成為一種範疇經濟的客觀事實之際,那麼,是否要將該項業態逕自排除,還是藉此加快相關的建置工程?也就是說,擺盪在罰單與繳稅之間的愛憎兩難,這何嘗不是突顯出來現行典章制度所內蘊某些的運作失靈情形?連帶地,回應於全球化的發展趨向,那麼,舉凡從個體到集體抑或是從制度到法規,其所相與對應的心靈結構,是否欠缺應該要有的創意和發想?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單單只是針對『優步現象』而來的適法性議論,而是一種從「唯一」到「之一」以及從「不可行性」到「可行性」的顛覆思維,能否伴隨並且不斷地用以增補你、我逐漸僵化的思維模式和判斷能力?
事實上,從共乘而來的諸多共享情事,早已滿布一般人的生活世界當中,這其中包括有汽車的共乘、書籍的共讀、活動的共樂以及餐點的共食,換句話,共享事情的背後所糾結的乃是科技性、經濟性、社會性與人文性的多重概念內含,就此而言,過度窄化『共享』的經濟面向,這反而無法讓『共享』的理念發酵以成為用以思索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如何可能和社會秩序(social order)如何運作的基本提問?誠然,植基於不相似性的後資本社會,雖然是隨著專業的社會分工以朝向文明化的進程發展,但是,各有特性和彼此有別的社會成員組成,又要如何展現所應該要對應的社會連帶情感(social solidarity)?准此,從機械連帶(mechanical solidarity)到有機連帶(organic solidarity)的過渡轉換,那麼,共乘、共讀、共食到共樂的『共享』,似乎是意圖藉由物質建置,以提供包括認知價值和情緒感受的一種可能性轉化?也就是說,對於共享事情的追索考察,理當是要含蓋下層與上層建築的綜融性考察,就此而言,相應於全球網絡化趨向而來的社會連帶基礎為何?而所謂原子化的個體理性,又要如何從各項日常性的經濟活動當中,以找回群體認同所應該要被奠基的人倫關係?
總之,關涉到『優步現象』的變革工程,就不只是制式慣性的行為改變,而是一種從個人到群體以及從制度到網絡的諸多改造工程,就此而言,現行之共乘、共讀、共食與共樂的『共享世界』,應該是要有更多的創意性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