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由民間社福基金會所公布的「兒少家庭照顧與安全情形調查報告」,發現有超過三成的兒少在面對家裡衝突時,選擇被動或隱忍,另有三成的兒少面對家人出現自殺自傷的言語或行為時,也是不敢對外求援;除此之外,7.6%的兒少表示家中曾有人打人、摔東西、肢體拉扯等暴力行為令他們感到害怕,對此,倘若係以全台9至15歲的兒少總人數推算的話,那麼,台灣一地就會有高達12萬名的兒少歷經過人身恐懼。

基本上,對於該項的調查,理當是要有不同面向的論述解讀,一方面還是要回到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典範建構,就此而言,從理論關照、文獻探討、研究策略、母體結構、抽樣方法、樣本代表、問卷設計、統計分析、調查發現抑或是推論建議,是要有資訊對稱與透明的公開檢視或討論,否則,單單只是用以突顯出有高達12萬名兒少歷經過人身恐懼的推估一事上,本身即隱含某種視覺的感官暴力,連帶而來的是這些大型民間機構所逕自推動的研究調查,是否也要有專業責信的基本提問,而不至於讓相關的研究發現,不是出現區位謬誤的過度推論,便是淪為某種社會性恐慌的時事議論。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乃是關涉到非營利組織要如何確切履行社會責任一事上,台灣一地在這部分的文明化發展,是有它奮力以對的進步空間,也就是說,要如何超越感動行銷和資源壟斷的紅海策略,藉此深根於人群服務及其厚實的基礎資料,從而提供當代台灣社福圖像研究時所需要的大數據資料庫(big data)?

至於,落實在工具性範疇的技術操弄,那麼,上述該項的「兒少家庭照顧與安全情形調查報告」,亦有它延伸性發想的論述空間,這是因為:一方面,封閉的提問選項及其量化思維的研究路徑,自當還是需要去思索在面對所謂家暴力歷程一事上,要如何勾勒、舖陳與深究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性意義?連帶地,散佈於諸如不當管教、不服管教、情緒勒索、行為爆動、肢體拉扯、自傷行為等等的衝突情境,那麼,包括心生恐懼、負面情緒、迴避冷處理、被動或隱忍、理性檢討抑或是對外求助等等的行為表徵,就不全然只是在於次數比例的先後排序,而是該項連續進程的防衛機轉,究竟是如何被醞釀、發微、形塑或是具體表達?就此而言,「兒少家庭照顧與安全情形調查報告」的考察真義,理當不只是聚焦在家庭照顧與兒少安全的事件陳述(What),而是要如何深究包括分類分級的構造因素(Why)與行動計劃配套措施(How)的綜融性討論,這對於擔綱作為領航角色的大型社福機構來說,對於像是現行的政策定調、法令研修、典章制度、保護措施、服務輸送與績效管理,都應該要有來自於專業自我的反思批判?

總之,包括家暴黑數、家暴歷程、目睹兒、創傷症候、父母效能與行為改變技巧等等的家庭暴力相關情事,要如何將施暴的相對人、受暴的被害者、無端波及的目睹兒少等等的利害關係人士,以統整成為包括縱貫與橫貫的典範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