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繼拋出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的「教育儲蓄帳戶」,總統當選人再次提出為經濟弱勢兒童所設置專屬的「教育發展帳戶」,也就是說,由政府每年提撥新台幣15,000元,另外再加上家長或社會幫助所提供的新台幣15,000元,一年共存入新台幣30,000元,合計十八年下年就會有新台幣54萬元的教育基金,以讓這群弱勢兒童得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深造機會,不至於讓他們長大後陷入低學歷、低技術和低社會參與度的惡性循環。
基本上,對於該項的發想構思,倒是可以順著論述的邏輯以思索議題本身的真義或爭議所在,就此而言,對照出當前台灣一地的總人口,約莫有3.5%係來自於低收入戶家庭,這其中經濟弱勢兒童的比率都比這個數值高,因此,倘若是以5%的貧戶率為其設算基準,那麼,台灣一年20萬名的新生嬰兒,每年由政府設立的教育儲蓄帳戶便可以保障1萬名的弱勢兒童,所涉及的預算經費並不高,從而也能夠達到多重效益的目標管理作用。只不過,回應於『人-事-時-地-物』而來的綜融性考察,那麼,該項的策進作為,宜有它諸多商榷議論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無論是「教育儲蓄帳戶」抑或是「教育發展帳戶」,還是尚未超脫離現行已經是執行多年的『二代脫貧』方案,就此而言,是否要有還原回到『二代脫貧』需求評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以進行所應該兼具的績效管理機制,亦即,對於此一擴大版本的「教育儲蓄帳戶」或「教育發展帳戶」,論述考察的重點就可以延伸到諸如:從弱勢兒童到近貧兒童或一般兒童的標地人口界定?從資產調查的特殊需求到公民地位之假定需求原則的權益保障?從嫁接在津貼手段之培力與陪伴的福利服務,使其貧窮次文化的生命歷程得以有實質蛻變的可能?扣緊從初始不平等、過程不平等到結果不平等的連續演變歷程,以思索包括儲金帳戶、培力帳戶和發展帳戶之內在貫通的串聯工程?准此,在這裡的論述針砭理當是要將上述的諸多方案,從工具層次的技術變革設計以提升到規範層次的理念價值和政策定調,就此而言,「教育儲蓄帳戶」與「教育發展帳戶」等方案,究竟係屬於兒童福利範疇?家庭福利範疇?教育範疇?社政範疇?還是一種照顧管理的整體性規劃工程?
其次,無論是現行社會救助法的扶貧措施或是二代脫貧方案的培力作為,相當程度上,都還是要有進行大數據基礎研究的必要,就此而言,目前對於這一群通過資產調查以取得福利身分的經濟弱勢兒少,無論是學雜費或日常生活支出,均已獲得一定金額的補助,換言之,高達新台幣54萬元的教育發展帳戶,就不應該只是侷限在升學受教的人力資本上,而是直指弱勢兒少的社會資本養成(social capital),要如何在兒少的成長過程當中,被賦與計畫性的培力加給?以此觀之,落實在社會救助範疇裡,那麼,社會救助相關作為措施的政策定調為何?從止貧、抗貧到安貧的對應策略為何?從一代的以工代賑到二代資產累積的濟貧對策為何?從個人、親代到整個家庭的脫貧計劃為何?從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到近貧戶的類別式濟助為何?以及又要如何突破諸多制度性障礙而有其社會性包容的積極作為?至於,先工後讀的「教育儲蓄帳戶」以及相對提撥的「教育發展帳戶」,要如何擴及到包括理財脫貧、觀念脫貧或希望脫貧等等的全人改造和全面性關懷?最後,訴諸於滿18歲之後所積累儲蓄的這筆教育基金,得以讓弱勢兒童有接受高教的機會,而不至於陷入低學歷、低技術和低社會參與度的惡性循環,那麼,教育基金到位是否就直接等於擁有接受高教的入場券及其受教品管的確切保障?如此一來,教育作為一種翻轉力量之於是否達致社會流動的結構性探究,理當是要優先於單純的金錢儲蓄?
總之,無論是「教育儲蓄帳戶」還是「教育發展帳戶」,都還是限縮在形而下的技術性操作,欠缺了戰略層級與巨視層次的綜融性關照,就此而言,更為基本的提問乃是:有無通盤檢視這當中所糾結的家戶致貧因素及其成長過程所涵化的貧窮次文化?特別是攸關到從生命流點到生命事件的貧窮歷程及其蛻變情形?以此觀之,「教育儲蓄帳戶」與「教育發展帳戶」的方案構思,恐有將複雜問題單一或單純化之嫌,而無助益於問題的真正解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