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015年)的七月底為止,國內百歲以上的人數合計有3,043人,因此,關乎到高壽人瑞的生活圖像,是有它嚴肅以對的申述空間。
基本上,從該項的人瑞調查自可用以窺其中的若干究竟,像是男女兩造成為百歲人瑞的機會是平等的、人瑞父母及兄弟姊妹大都有長壽的基因、多數的人瑞係由配偶和子女等親屬照顧、人瑞多住家裡且經濟來源靠子女、人瑞身體強健少看病但是日常生活還是需要加以協助、人瑞吃得多元但節制少外食以及人瑞教育程度高但理財能力則是有待加強等等七項的調查發現,就此而言,諸多壽公、壽婆而來的所謂『頂老族』(the Ultimate Old),就不單單只是個別際遇的長壽和好命,而是背後所鑲箝的環境條件與結構意含,這才是議題考察的切入重點;連帶地,百歲人瑞的『頂老族』及其向前遞延之『老姥族』(95-99歲)、『老老族』(85-94歲)、『中老族』(75-84歲)、『少老族』(65-74歲)等等的連續性關係,也不僅止於存活年歲的時間長短,而是各自所對應的成長背景和殊異脈絡,是要有它分類且分級的對應處遇措施。
事實上,上述七項調查發現所隱含的社會學想像,是足堪玩味與探究的,畢竟,調查發現所延伸出來的單一變項及其交互影響所形成的壽公壽婆客觀事實,除卻個別家族的長壽基因外,大時代背後以必須倖存殘活的『倖存者效應』(survival effect)及其諸如健康自主、婚姻型態、家庭結構、社經條件或支持網絡等等所產生的構造影響,還是需要藉由較多的大數據資料,方能讓流行病學的分析模式,得以廓清『頂老族』本身所糾結的認知圖像?連帶地,以百歲作為年齡的區隔切分,更是需要依其不同時空環境脈絡之生理需求、經濟安全、社會互動、社會接納、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的分殊需求層級,以進行解套和配套的並進思考,依此觀之,欣羨的同時,理應是要就有利的、不優的;積極的、消極的;個體的、整體的以及危險因子、催化因子等等的参數條件,以提供從長壽到好命的公共資源配置或健康自主管理。
總之,這樣一份人瑞圖像的解碼調查,從想法、說法到更多策進作為的作法或看法,點明出來相迎於「高齡社會」抑或是「超高齡社會」的人口海嘯壓力,台灣一地在面對老化議題現象的變革工程,顯然還是屬於低度文明的發展階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