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外電報導指出在美國西雅圖的西區,有間附設在老人退休之家的幼兒園,每周五天,有超過400位老人們家和幼兒園學齡前的孩童一同上課,實地觀察記錄的結果是「孩子們來之前,這裡看上去只有一半的人是『活著的』,當孩子們來了,所有的老人就『活了過來』。」,顯然,對於該項所謂的「隔代學習中心」,是有它進一步探究的論述空間。
基本上,美國的「隔代學習中心」之於台灣社會的「祖孫同堂共樂中心」,這兩者之間是有它異曲同工之妙,相當程度,都是奠基在互為主體的選擇性親近上,藉由物理環境和活動設計,以達到代間共好的積極性目的,就此而言,扣緊當前台灣地區高齡化與少子女化而來的一種所謂多代之間(multi-generational)的「代間」(between generations)社會現象,那麼,將老年與幼年不同的人口世代聚集在一起的策進作為,同時是兼具規範與工具層次的整體性考量,事實上,相關的實徵資料也顯示出來:各種知識和價值觀的轉移,可以透過代間的連結以對於孩子產生正向且長期的身心影響,而這種的親密性連結對於長者來說,亦屬同等重要,也會影響到這些長者們的目標感、滿足感以及生活的滿意度,換言之,社會互動、社會接納而來的需求層級滿足,當可用以提升生命品質的健康餘命。
值得留意的是「隔代學習中心」或「祖孫同堂共樂中心」等等的代間互動方案指涉的乃是用以探索高齡人口與另一個不同世代相與互動而來的一種設計、執行和成效的方案構思,藉此幫助這二種不同的人口世代得以彼此認識和瞭解,但是,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還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比如說:以中心據點為其主要的運作型態,就其空間環境與設施設備之於資源配置的有效運用上,還是有存在著結構性限制而有待解套?其次,無論老年或幼年人口,是否要有生理年紀或自理能力的門檻條件以便於兩造的和合互動?再者,各項適齡規劃的活動設計,又要如何同時貼進靜動之間的老少個別需求和集體共好?最後,採借幼年人口的躍動生命來填補老年人口的孤獨寂寥,那麼,這種的隔代或祖孫,已然是超乎傳統血緣關係的家庭主義,而面對此一心理距離的保留或擔心,多少還是需要彼此的互動和時間的沈澱,以消弭可能的陌生或感染疑慮,
總之,以65歲以上的長者和6歲以下的幼兒,為其主要標定對象的「隔代學習中心」或「祖孫同堂共樂中心」,對老人來說,與小孩的親密互動,是一種甜蜜負擔的美妙經驗,可當提供長者一項生產性老化的積極性角色扮演,於此同時,孩子們也可以從這一群類祖父母身上以習得人生的相關智慧,進而讓跨世代得以彼此共享和共樂,從而建構一個「代間同堂、祖孫共樂、長者樂齡、幼兒樂活」的溫馨社會,當然,在朝著可行性的方向規劃之際,解套與配套的並進作為,亦有它通盤性考量的必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