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針對2千多位國、高中與大專學生所進行的一項國際觀調查發現:超過7成的學生並不清楚臺灣究竟有幾個正式的邦交國,至於,在國際議題方面,發現超過6成學生最關注氣候變遷,其次則是生態保育;除此之外,3成學生關心國際事務的主要動機乃是為了增加生活常識,並且係以來自網路資訊以及新聞評論為其主要的訊息來源,少部分才是從影集和師長論述中得知,最後,7成多的學生認為國人最需要加強的是英語能力,不過,倘若是機會擔任全民外交工作,也有超過6成擔心語言無法溝通。

基本上,扣緊國、高中及大專學生所進行的這項國際觀調查,多少還是會限縮在教育學制的年齡別差異,以致於會影響到受訪學生對於國際觀及其相關事務的認知看法,不過,即使是跳脫諸如年齡學級、學科屬性抑或是人文區域而來的結構性探究,但是,關乎到上述各項表達性看法的綜融討論,還是可以窺見到若干的端倪徵象,這其中對於諸如氣候變遷或生態保育等等國際事務的關注,是有其賡續接軌於世界體系的發展意義,畢竟,從『明天過後』與『綠色主義』而來之地球村的生命共同體,此一地球公民的連帶關係,當可正向思考台灣時下年輕世代尚未完全自外於國際潮流的環境氛圍裡,因此,要如何借力使力以讓認知層次得以進一步轉化成為態度與行動層次的集結性力量,那麼,氣候變遷與生態保育的國際事務是可以作為某種敲門磚的推力。

事實上,揭示『七成學生不清楚臺灣究竟有幾個邦交國』的下標,就其聳動、訝異的背後,還是有它脈絡可循的考察線索,這是因為:一方面侷限於台灣主權的世界地位和國際認可,這使得為數22個的邦交國,要不是名不經傳而無法作為政治社會化的中介媒介,便是因為在強勢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裡,而讓所謂的國際觀被窄化在物質範疇的各項生活性需求上,就此而言,回應於國內學生缺乏國際觀以及整個社會也缺少關心國際事務的氛圍之際,理當有加以蛻變的翻轉力量,也就是說,要如何從時尚潮流以進行包括深度和廣度在內的精進工作,以此觀之,國際社會理應是跨越邦交國、政治事務以及流行潮流而來的綜融整體,可以思吋乃是多元的媒介管道和機制設計,以讓移民社會的台灣公民,因為原本的多元文化而得以不斷地擴充國際視野的豐富內含。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指涉的是要如何從文化界面切入,藉以思索包括國際事務在內的世界公民,其德性、知能和行為要如何被建制性養成!?

總之,台灣不是弱國,但是,中華民國的外交困境卻也是一項不真的客觀事實,就此而言,台灣有多少正式締交的邦交國數目,這已然不是問題的聚焦所在,畢竟,相對淺碟、淺薄與淺陋的跨文化知識含養,這才是憂心的掛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