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所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台灣一地在去年(2015年)新生嬰兒的出生數已經達到21.1萬人,生育率雖然是微幅上升至1.165,但是,問及到這些已婚夫妻為什麼還是不生孩子,那麼,當『養不起!』成為了多數人的共同答案之際,相與衍生出來的結構性探究,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事實上,回應於該項所謂『養不起!』的關懷旨趣,那些,相關調查訪問也透發出來某種的變遷趨向,這其中包括有在諸多民眾最為擔憂的項目裡,有高達近五成的受訪者擔憂著子女的教養問題,也有44%的比例是擔心「子女教育費準備不足」,至於,這些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教養問題及子女教育費用感到信心不足,主要還是歸因於包括「目前花費不低」、「難以負擔子女費用」以及「沒把握子女會負擔未來照顧責任」在內的三大因素,顯而易見的關乎到客觀事實、原因歸咎及其解決對策而來的串聯性思考,是有其必要以去正視到這樣一群不起年代與世代的集體性焦慮,特別是會回應於結構性環境的綜融思辨。

首先,因為晚婚、遲婚而來的少生甚或是乾脆不生,這使得對於用以完備傳宗接代的文化主義,早已經是脫離了過去人海戰術的保險效果,於此同時,精兵傾向的認知行為模式,多少是讓『婚、生、教、養、衛』的生命歷程,多了些許的理性計算,只不過,人性誘因的推拉拔河,又何嘗不是讓新婚夫妻或新手父母,陷入更為糾結的愛憎兩難處境,這其中包括『養兒-防老』的對應關係,是否還是一項對稱性的互惠行徑?抑或是已經蛻變成為非不對稱的養兒義務,而非突顯防老權利的道德指稱?連帶地,即便『養兒-防老』還是朝著合和共生的文化目標前進,但是,攸關到『養兒』與『恤老』的守護課題,又有無具實地顧及到意願問題、能力問題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而來的分類且分級的對應處遇計畫?

就此而言,所歸結出來的「目前花費不低」、「難以負擔子女費用」和「沒把握子女會負擔未來照顧責任」的三大原因,已然是讓客觀事實、主觀意願以及眼前困境、未來處境,交相以成為某種揮之不去的經濟不安全夢靨!如此一來,養不起的當下年代對於代間鑲箝的其它世代,那麼,對於第三代的生養擔憂及其對於第一代的奉養負荷,更是讓肩負生養與扶養的第二世代,油然生出更多的人身恐懼,就此而言,倘若還是侷限在工具理性的技術性操作,那麼,影響所及就不僅只是恐婚、拒生,畏養和怕老的生命流點,而是親代之間的良性互動,要如何得以超脫狹隘的物質層次,藉此思索價值理性的規範性藍圖,也就是說,要反省提問的乃是:奉養父母與生養子女的人倫意義為何,特別是嫁接在世代賡續的文化薪傳上?連帶地,藉由良緣、婚嫁、成家、生子和立業,以增生更多超越理性的責任動力?!

總之,『心在那裡?幸福就在那裡!』,標舉『養不起!』的表達性需求,是有它含蓋價值認知、態度行為之心靈結構的廓清與確立,誠然,當『轉角遇見愛』的剎那,遇見與預見,理當是人生願景的勾勒,至於,現實生活裡的各項怨景,就不妨視為是起心動念的精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