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隨著台灣的文明化進展,這使得關於過去的追索以及未來賡續的歷史圖像,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特別是嫁接在在台灣傳衍賡續之外籍神職人員奉獻付出的關懷旨趣上。

僅以光復之後的社會重建為例,宗教性質的福利作為,某種程度上,填補了社會濟助與服務輸送的重要缺口,這使得包括慈善、醫療、教育與文化等等的宗教事工, 以為民國40、50與60年的台灣一地,多了一些生養氣息的療癒機會,藉此也讓外顯表相的福利服務,增益些許宗教福音的教化意義,就此而言,近年來諸多外 籍神職人員落腳台灣的感人詩篇,彰顯出來的是:此一大愛無國際背後所實有乃是諸多結構性意含的進一步思究,比如說糾雜於從過去的剛性政權、匱乏經濟或混亂 社會以迄於當前政黨對峙、經濟衰敝與社會排除的發展態勢,那麼,又要如何從宗教屬性社會事工的服侍裡,以思考社會安全運作機制內在的連帶基礎,要如何被形 塑以及能否得以穩健運行?

順此,關乎到神職人員及其相與關聯的宗教福利作為,便有它綜融檢討的必要,比如說:在福利多元主義的合作氛圍底下,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角色扮演與功能定位 為何?即便已經從過往的重要負擔者,減緩而成為福利分工的夥伴關係,但是,要如何從宗教信仰的諸多奉獻服侍當中,以習得互為主體和相濡以沫的關懷倫理,事 實上,此一連帶基礎的內化發微,將會是從宗教性善行義舉而來的反思課題。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除卻對於神職人員無私付出的道德性肯定外,諸如社會保 險、社會救助、福利津貼與福利服務等等社會安全體系的制度規劃,也是有從「人治」到「法治」而來的考察重點;連帶地,包括公民資格的法定福利、血緣關係的 家戶福利、市場購買的消費服務以及公民社會的志願服務,又要如何針對快速變遷的社會脈絡,而有所比例原則的結構性調整?

誠然,諸多小人物的奉獻行徑,不應該只是歷史洪流裡的一撮泡沫,更不該淪

為水月鏡花般的特意遺忘,畢竟,此一集體記憶的歷史圖像,既是施與受,也是神聖和世俗,彼此交融所舖陳出來篇篇的感人樂章,就此而言,一種關乎到從『相同的過去』到『共同的未來』的歷史性記敘,正等待著妳、我踏實的一起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