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上修2011年台灣地區經濟成長率(GDP)的初估值,將由原先的4.51%調高至5.03%;連帶地,國人的平均每人所得預估為21,229美元,亦首度突破2萬美元的大關。顯然,關於國人平均所得即將突破2萬美元而來的是更為深邃的延伸性思考。

表:近五年台灣地區重要的經濟指標

年度別 經濟成長率

:%

平均每人所得

:美元

消費者物價年增率:%
2007年 5.98 17,596 1.80
2008年 0.73 17,833 3.53
2009年 -1.93 16,895 -0.87
2010年 10.47 19,155 0.96
2011年 5.03 21,229 2.0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誠然,國人平均所得即將突破2萬美元意指著某種進步的領先指標,只是,該項的進步內含,還是有它相與對應的結構性條件,特別是台灣社會從長期以來的經濟低 迷到遭逢金融大海嘯而有面臨到一蹶不起的發展性危機,至於,架接在當前跨境、區域到全球經貿整合而來的主、客觀因素,多少說明了這一、二年以來台灣地區的 經濟起飛與所得增加,實乃是一項預期中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准此,要如何從戰略性角度以檢視這些經濟範疇而來的領先勝出事實,那麼,其所衍生出來的命題思考就有它進一步議論的必要,這 是因為:

    首先,即使台灣社會努力地向上攀爬並突破國人平均所得2萬美的發展界域,但是,無論是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抑或是東亞社會其它國家,至少,在「國人平均所 得」的發展指標上,台灣不該是沾沾自喜甚或是夜郎自大,畢竟,眼前的發展局勢,早因為瞬息萬變而讓發展的態勢恐有淪為大起與大落之虞,就此而言,要如何擺 脫鎖國的封鎖心態、要如何正視兩岸之間的關係互動以及要如何建基在國家發展性危及而來的風險管理、那麼、從教育、經發、產業到國際之間的連橫縱合,此一總 體層次而來的巨視觀點,政府的確要掌握這一次的契機以善盡議題行銷而來的觀念充權和機會教育!?

    其次,關於國人平均所得突破2萬美一事,亦有它不可迴避的生活意義,畢竟,落實在個體層次的論述角度,那麼,一方面指涉出來的是伴隨著國家整體財富增加之 際,諸如產業別、個人別、家戶別、區域別等等的相對性落差,點明了經濟成長之於財富累積以及所得增加之於貧富差距,此一相對剝奪感的社會撫平工程,是有它 嚴肅看待的必要;再則,要如何藉由租稅手段以達到社會性移轉的積極作用,那麼,國人平均所得增加而來的論述思考,是有必要重新檢視藉由租稅改革而來的所得 重分配機制,是否已然得以達到貧富差距相對合理或是有所縮減的基本提問;連帶地,扣緊包括經濟成長率、平均每人所得以及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的環環相扣關係, 更是需要留意名目所得增加及其實質所得減少,兩造之間的拉扯關係,就此而言,要如何讓帳面上所增加的所得,得以具實地回饋到一般百姓日常生活世界裡的供應 需求上,而非僅是淪為某種無感式的所得增加!?

    總之,對照於這一、二年下來之淡季不淡以及旺季很旺的經濟情勢,正向看待國人平均所得即將突破2萬美的客觀事實,但是,一方面所得增加與否其所牽連到的是 諸如國際關係、產業發展、經濟貿易、租稅改革抑或是社會福利等等的複雜關係;再則,要如何讓經濟的成長率與穩定性有其相與對應的衡平點,這亦指陳出來相關 的權責單位,是要有它同時兼具追求獲利點以及設置停損點的策進思維,最後,即便是大部份的民眾平均所得是有所增加的,但是,要如何因應少數人抑或是一群人 失業事實而來之收入事件(income events)的貧窮動態歷程以及解決配套措施,就此而言,關於國人平均所得即將突破2萬美元一事,在樂觀當中所直指的卻是某些潛藏的發展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