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相較於公立大學寬鬆的最低人數門檻,部分私立大學近年多調升各系專業選修課程最低人數門檻,從過去10人選修即可開班,調升至20甚至30人,教育團體直言,條件太嚴苛,可能影響兼任教師的生計,並且也會折損課程多元性和損及學生的受教權。

………………………………………………………………………………
話說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名為「私校國」的地方,這裡的學術氛圍表面繁榮,但私底下卻是暗流洶湧,這是因為,來自於開課門檻的一項新的規定,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和不安的氛圍。孔子見此情景,決意一探究竟,於是展開了一段寓言式的探索。

第一幕:高牆內的困局
私校國的校長名為「高門」,他頒布了一道新規定,要求學府的所有專業選修課程,必須達到30人以上才能開班,此一規定引起學界的震動,尤其是那些兼任教師,他們的生計因而岌岌可危,畢竟,在私校國,兼任教師就像田間辛勤耕作的小農,日夜付出,當只能夠維持生計的基本溫飽,然而,高門校長的規定,如同一道高牆般,阻隔了他們的希望。

孔子聽聞此事,便前往一所名為「多元學苑」的私校探訪,他遇到了「漂流」兼任教師,她正憂心忡忡地看著手中的課程表,說道:“夫子,您可知這條法令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漂流說,“學生因為門檻太高,想修的課又開不了,要如何能夠確保學生的多元學習權?”

孔子聞言點頭沉思,他決定深入了解這背後的原因。

第二幕:成本與良心的拉鋸
孔子來到私校國的一座高堂,與私校工會理事長「阿祿」展開對話。阿祿向孔子解釋:“夫子,我們私校的運營成本逐年攀升,人事費用、電費等支出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以開班成本計算,一學分18節課,教授鐘點費9百元,成本約16,200元,而學生每學分支付1,530元,因此,必須要有至少12位學生選修,我們才能不虧本,以此觀之,高門校長要求30人才能開班,這實在是過於苛刻了。”

孔子聽罷,不禁皺眉。他問道:“若如此,豈非將教育淪為純粹的商業計算?教育者是否應有更高的良心與使命感?”

阿祿理事長嘆道:“夫子有所不知,新規之下,我等課堂難以開設,義務鐘點無法達成,學校便以行政庶務相逼,以填補空缺。這般情形,不僅折損我等生計,更使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再則:“現實逼迫我們不得不如此,若是能夠提高給私校的獎補助款,也許可以在經營成本與教育良心之間找到平衡。”

第三幕:學生的聲音
孔子又走訪了一群學生,他們正聚集在一棵大樹下討論著選修課程的問題,一位名叫小明的學生說:“夫子,我原本想修一門關於『社會心理學』的課,但因為人數不足,課程被取消了,我現在只能選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只為湊足學分,這樣的教育真的能讓我們有所成長嗎?”

另一位學生小美接過話題:“夫子有所不知,開課門檻竟高達30人,我等學子欲修專業課程,往往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班,學分未滿,延畢之憂如影隨形。”

孔子聽著學生們的訴說,心中愈發沉重。他明白,教育若失去了多元性與共融性,終將失去其本質。

最後,阿祿理事長進一步指出,提高開課人數的門檻,當只是壓迫結構的諸多預期性後果,這是因為:“高教擴張本是好事,但如今卻成了迷亂之源。過多的私校設立導致資源分散,而學生數量卻未能同步增長,其結果便是競爭激烈、經營困難,最終受害的是學生與教師。”,再則:“高教之亂,源於擴張無度與資源失衡。+,私校以利為先,忽視教化之本;公校雖寬鬆,卻未能承擔全責。學生困於規定之牢籠,教師陷於生計之憂患。此皆因政策規劃不周、資源分配不均所致。”

第四幕:教育的迷失
回到住所,提筆寫下一段寓言:

“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一群農夫辛勤耕作,他們種植各種作物,期望能養育更多的人。然而,有一天,一位名叫「高門」的大地主宣布:只有地裡長滿30棵樹才能算合格,否則不予收成,農夫們陷入困境,他們努力栽種,但土地有限,水源稀缺,30棵樹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結果是,部分農夫被迫離開田地,到地主家做雜役;而土地上的作物種類也日益減少,只剩下少數耐旱的植物。人們開始抱怨食物單一,營養不足,但大地主卻置若罔聞,只顧計算自己的收益。”

孔子放下筆,長嘆一聲:“教育若如同這片土地,一味地只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其結果必然是荒蕪。”

孔子決定召集私校國的各方代表,共同商討解決之道,他提出以下建議:

其一:提高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應根據各校實際需求,加大獎補助款分配,使私校得以降低開班門檻,同時保障教師與學生之權益。

其二:設立監督機制。成立獨立機構監察私校經營情況,以確保其運作透明化,而不致於過度商業化。

其三:推動教育改革,鼓勵私校採取多元化經營模式,如與企業合作、發展終身教育等,以減輕對學生學分費的依賴。

其四:建立專業評估機制:設立獨立機構評估各校課程需求與開設效益,以提供科學依據。

其五:兼顧教育使命:呼籲私校管理者重視教育良心,以學生成長和社會福祉為核心,同時,不應僅以經濟效益來衡量教育的價值,進而追求商業利益之績效管理。

後記:
孔子離開私校國時,看著遠方的學府林立,他喃喃自語:“此乃高教之亂象也。私校國雖以教育立國,其實質卻陷於商業化泥淖。教育應以育才為本,而非以盈虧為念。然今之私校國,卻將教育視為生意,其結果必致學術凋零、人才流失。”

這場寓言式探索雖已結束,但孔子的話語卻如同種子般撒向各地,引發人們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請記住:“教育之道,在於平衡利益與良心,若能回歸初心,方可重振高教榮光。”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2.28:「教團:開課門檻高,衝擊兼任教師生計」)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