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的超高齡社會中,「獨處」與「孤立」的議題愈發受到社會性關注,許多人認為「獨處」會縮短壽命,而「孤立」則是健康的隱患,然而,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獨處」並不一定等同於孤立,反而在某些情況下,「獨處」可能會有助於心理健康的調整、修復,如此一來,「獨處」與「孤立」之間的拉扯環扣關係,便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獨處」與「孤立」的議題日益引起學術界與社會大眾的重視,根據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勞拉·卡斯滕森(Laura L. Carstensen)的研究指出,「獨處」並不會縮短壽命,孤立」才是影響健康的真正因素,在其《A Long Bright Future》著作中也提到,許多人對於「獨處」的認知性偏見,可能源自於對老年人社交需求的扭曲誤解,事實上,針對老年人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到,那些社交孤立困境的人,不僅會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增加了慢性疾病和死亡風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擁有很多朋友,就一定能確保身心健康,相反地,有意義的人際互動而來的社交關係質量,反而會比數量來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危險的不是獨自生活,而是缺乏正面的社交關係互動。

至於,相關的原因探究,包括:

(一)社交需求的多樣性:人類的社交需求是多樣的,不同的人對於社交的需求和期望各不相同,對於外向型的個體而言,擁有一個龐大的社交圈能夠提供情感支持和增強幸福感,然而,對於內向型的個體來說,「獨處」則反而可能是他們充電的憩息方式,以此觀之,「獨處」是一項主動的選擇,乃是個體為了自我對話反思、心理修復或創造力提升所採取的行為,至於,「孤立」則是一種被動的狀態情境,通常伴隨著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和心理健康的惡化,如此一來,這種自願、彈性的選擇性,使得「獨處」成為蛻變成長的轉換契機;

(二)文化與社會結構的影響:文化背景也會對於個體的社交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一些文化中,「獨處」經常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行為,社會往往期望個體積極踴躍的參與社交活動,使得許多老年人備感壓力,甚至於進一步壓抑其內心需求,進而成為新的壓力來源,可喜的是,隨著社會氛圍的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獨處」的價值質感,並且能夠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

(三)此外,社會結構的變化,比如家庭組成規模的縮小和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使得許多老年人在面對孤獨時更加無助與無奈,根據官方統計數據,許多長者面臨著缺乏社交支持的困境,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社會性孤立感,也就是說,隨著家庭樣態的演進,老年人被期待的角色扮演,逐漸弱化或消失,進而也讓長者面臨到缺乏情感支持和社會聯繫的連結困境。

冀此,相關的改善對策,包括:(一)提升社交質量:為了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社交狀況,實有必要提升社交關係的質量,以幫助高齡長者建立積極的社交網絡,特別是讓老年人有機會接觸到志同道合的人,從而增強和擴充社交連結與社交網絡;(二)教育與宣導:對於家庭成員來說,理解老年人的獨處需求也至關重要,子女和全社會不應強迫長者參加不感興趣的社交活動,而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並鼓勵他們在舒適的範圍內,進行深度有內涵的社交活動,尤其是透過觀念宣導的認知教育,來幫助社會大眾理解「獨處」的價值,藉此減少對老年人的社交壓力,抑或是對於「獨處」的標籤污名化;(三)政策支持: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社會支持系統,幫助長者克服孤立的困境,像是設立社區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社交活動,以讓她們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建立人際關係,此外,可以通過相關研究,深入探討「獨處」與「孤立」對於身心健康的中、長期影響,以為未來的政策制定提供大數據勘查的分析依據。

最後,儘管「獨處」與「孤立」議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許多挑戰,比如:

(一)首先,全社會對於「獨處」的偏見仍然存在,許多人仍然認為「獨處」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這種觀念的改變和昇華,是需要時間和努力,尤其是在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背景下,如何讓社會大眾接受「獨處」的生命價值,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其次,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和疏漏,致使許多老年人在面對孤獨時感到無助,雖然,相關的政策支持已經開始出現,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需要更多的資源和關注,以此觀之,如何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以為長者提供持續的社會性協力,這會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最後,批判社會學的視角告訴我們,「孤立」問題的根源乃是在於社會結構的限制,也就是說,社會的不平等和資源的分配不均,使得老年人之類的標地群體,更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因此,解決「孤立」問題就不僅僅只是改善個體的社交狀況,更是需要從結構層面進行反思和變革。

准此,在這裡的針砭真義直指出來全社會需要重新審視「獨處」與「孤立」背後所蘊含的人性價值,這是因為,現代社會過度強調集體主義、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從而忽視個體需求的多樣性,致使老年人的需求往往被邊緣化,對此,「獨處」不應被視為一種逃避或不健康行為,而是要被賦予更多的積極意義,連帶地,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孤立」問題並非單純依靠個體努力即可解決,其背後反映的是整體社會結構環境的不完善和不友善。

總之,「獨處」與「孤立」的議題在當前社會中愈發重要,尤其是在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諸多挑戰時,誠然,獨處不會縮短壽命,「孤立」才是戕害健康的真正危險因子,未來,我們需要更加重視社交關係的質量,提升橘世代族群的社交支持系統,並在政策層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唯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能為樂齡人口創造一個更加友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得以在「獨處」中找到平靜與滿足,而非是陷入孤獨和焦慮。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28:「獨處不會縮短壽命、孤立才危險!史丹佛教授曝老人真正需要的朋友數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