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TikTok等短影音平台的竄起,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構造影響,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對此,主管機關數位發展部規劃針對限制兒少透過校園網路連線至TikTok的管制政策,並且提出不適合15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的應用程式清單之必要性。

誠然,隨著數位科技的大幅精進,青少年對於社交媒體和短影音平台的依賴性,日益增加,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應用之一的TikTok,其內容的多樣性、快速性、娛樂性、互動性和沈浸性,自然是吸引大量的青少年用戶,根據數位發展部的報告顯示,TikTok的流行已然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不過,此一現象也伴隨著許多潛在的風險,像是心理健康問題、網路成癮以及可能會接觸到不當內容等,冀此,數位發展部提出了限制兒少透過校園網路連線至TikTok的政策,並計劃於今年(2026年)的年底前發布不適合十五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的應用程式清單。

至於,對於青少年使用TikTok的擔憂,主要是集中在資料安全、內容適宜性以及心理健康影響這三方面,具體而微的包括有:

(一)首先,TikTok的資料數據儲存問題,引發全社會對於個人隱私的擔憂,尤其是青少年在數位隱私保護方面的風險意識,明顯不足;

(二)其次,平台上充斥著各類的不當內容,包括吸毒、暴力及色情影片,這些內容對於尚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心發展,造成潛在或實質傷害的心理操控;

(三)最後, TikTok等短影音平台以其快速更新的內容和強大的演算法吸引青少年族群,但是,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引發青少年焦慮、抑鬱等潛在的心理健康風險問題,尤其是暴力或色情影片等不當內容,可能會對於青少年造成心理傷害,乃甚至於影響其扭曲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包括校園在內的適當限制使用,變得尤為重要。

職是之故,為了有效保護兒少,數位發展部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

(一)首先,將透過技術手段限制中小學WiFi連線至TikTok,以確保學生在校園內無法使用到該平台;

(二)其次,建立不適合15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的應用程式清單,並與教育部及衛福部合作,進行全面檢討和適齡分級制度的建立,藉此有效地引導青少年選擇適合的數位內容,從而降低潛在的風險;

(三)此外,家長和教師的角色也不可忽視,應加強對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監督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起合宜和合法的網路使用習慣,特別是觀念充權的認知教育,然而,僅僅只是依賴技術手段來限制兒少使用TikTok並不足夠,甚至於這種措施可能會引發學生的反感,同時,也未必能夠完全阻止他們的使用行為,像是尋求其他方式繞過限制,例如使用行動數據或VPN工具,進而忽視了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更遑論於並未深入探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背後的需求及其成因。

就此而言,理應是要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環境入手,據以探討青少年對於社交媒體的需求及其背後的社會環境因素,像是家庭教育、同儕影響及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織考量,遠地不說,生活中的家庭動力,缺乏對於數位媒體使用的規範,可能導致青少年過度依賴社交媒體,至於,同儕團體間的流行趨勢,也加劇了此一現象;連帶地,此類的管制政策可能引發對於戕害自由權利的議論,亦即,限制兒少使用某些數位工具,是否會淪為一種過度的干預,抑或侵犯了青少年的基本權利,因此,在制定此類政策時,需要平衡保護兒少與保障其自由權利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未來的數位治理,應該要更注重社會性共識的建立,透過教育和輔導來引導青少年使用網路的相關素養,而非僅僅依賴禁止與限制的抑制手段。

總之,在迎接少子女化趨勢的脈絡背景下,針對兒少的網路防制對策,顯得尤為重要,透過限制兒少在校園內的網路使用,並建立不適合青少年使用的應用程式清單,這不僅能夠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能夠為未來的數位社會的治理課題,提供有力的支持,當然,這部分急需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能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優質且富有教育素養意義的網路環境。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16:「保護兒少,校園將擋TikTok,數發部年底前提出不適合App清單」)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