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變短,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較,四十五歲以下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等族群平均少活十至十五年,藥癮、酒癮者更是少活二十年。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中壯年族群如患失智症,生命餘年損失六至七年,而藥酒癮者少活十至十五年,思覺失調症少活十年。

這項研究報告日前刊登於「綜合醫院精神醫學」國際期刊,研究計畫主持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精神疾病對健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心理、工作、家人關係等,該項次研究全面性評估精神疾病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研究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二○○九至二○一九年五七五萬多名精神疾病就醫患者、約九一五萬餘次診斷紀錄,探討十種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藥酒癮、焦慮症、失智症、心身症、人格疾患、適應障礙症、睡眠疾患對於壽命的影響程度。

以年齡分析,四十五歲以下精神疾病者,若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人格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損失十至十五年;其次為憂鬱症,少活五至十年,而焦慮症及睡眠疾患少活五年,至於心身症、適應障礙症則不顯著。

至於四十五至六十四歲,藥酒癮者少活十至十五年,思覺失調症少活十年、躁鬱症少活七至八年、憂鬱症少活五年。一般民眾最擔心的失智症,對於生命餘年損失的影響反而較小,平均六至七年。

對於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如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者少活五年,其次為躁鬱症四年、失智症三年,其餘精神疾病對壽命影響不顯著。

吳其炘說,精神疾病患者壽命之所以較短,除自殺風險偏高,也與患者無法好好照顧自己,飲食習慣不良,較少運動,及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等慢性病等因素有關。研究發現,精神病患如共病愈多,同時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對壽命損失更為明顯。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精神病患預期壽命較短,主因為自殺高風險因子、就醫行為及生活習慣較差,例如許多病友社交退縮、行動力遲滯,營養攝取不良,或是攝取大量高熱量食物,加上沒有規律生活習慣,缺乏運動,以致引起肥胖等代謝症候群。

如何延長精神病患預期壽命?李俊宏表示,醫療端應積極評估自殺高風險族群,病情嚴重者通報自殺防治中心,派出關懷訪視員關懷,降低自殺率。另多多利用醫院整合性門診,精神病患於精神科就醫時,也能篩檢是否罹患慢性病,如有共病,一併治療。(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