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來自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專題研究,背後實有其相與衍生的思辨論述。

話說: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藥酒癮、焦慮症、失智症、心身症、人格疾患、適應障礙症、睡眠疾患在內的十種精神疾病,進行對於壽命的影響評估,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較的話,得出不同年齡層及其精神疾病類型的減壽影響程度推估,這其中的各項發現包括:

(一)首先,45歲以下精神疾病者,若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人格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損失十至十五年,其次為憂鬱症,少活五至十年,而焦慮症及睡眠疾患少活五年,至於,心身症、適應障礙症則不顯著;

(二)其次,45至64歲,藥酒癮者少活十至十五年,思覺失調症少活十年、躁鬱症少活七至八年、憂鬱症少活五年,相形之下,45至64歲失智症對於生命餘年損失的影響反而較小,平均六至七年;
(三)最後,65歲以上年長者,如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者少活五年,其次為躁鬱症四年、失智症三年,其餘精神疾病對於壽命影響並不顯著。

誠然,上述數據不僅揭示精神疾病的嚴重性,也強調全社會對於這一議題的關注不足,亦即,該項研究除了提供有關精神疾病對其壽命影響的量化數據外,還進一步提點這些疾病對於患者生活質量的深遠影響,況且這其中糾結有諸多交織拉扯的待解謎團,遠地不說,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較短的歸因,當可追溯至多個層面,像是:

(一)首先,自殺風險的增加是精神疾病患者減壽的重要因素,由於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率顯著高於一般人,這與其心理健康狀態密切相關;

(二)其次,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面臨生活習慣不良的適應問題,包括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規律因素往往會加重他們的身心健康負擔;

(三)再則,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伴隨著其他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這些的共病情況,也會導致壽命的進一步減損,如此一來,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影衝擊影響,也就不僅限於心理健康,還延伸至生理健康,乃甚而形成一個跨越心理、生理、認知及社會層面的複雜健康問題網絡,這也點明出來實有必要提供整合性治療方案,藉此避免精神疾患因單一疾病而忽視其他的健康維護需求。

冀此,未來的研究應更多關注諸如社會經濟困境、家庭支持不足及社會資源匱乏等結構性壓迫因素,並且探索如何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度性回應,以具體改善患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如何在快速變遷中,保持政策推動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實為未來治理的重要挑戰,畢竟,上述的數據不僅突顯精神疾病對於生命長度的直接影響,更是揭示對於生活質量的深遠影響,而有其不可小覷之處;連帶地,本質上,精神疾病減壽問題乃是一種健康不平等現象,其根源在於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如此一來,針砭之處更是在於據以投射現行公共衛生政策在資源分配上的偏頗、不足。

總之,精神疾病對於壽命的影響,已經成為近年來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議題,涉及到的是涵蓋個人、家庭、社區及政策等多個層面,惟有通過綜合性的治理措施,方能有效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餘命和生活質量,畢竟,這其中還有從先天到後天、從遺傳到學習、從個人到家庭、從社區到生態、從思覺失調到失智、從藥癮到酒癮、從單一疾患到交織共病、從制度設計到環境因子、從事前防制減損到事發防治停損、從風險係數到危險事件等不一而足的變異情事,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生理範疇的平均壽命,更是攸關到健康餘命的生活品質及其涵蓋治療、作息、運動、社會性參與等全人關懷的應有布建;連帶地,我們必須認識到:精神疾病並非是個體範疇的個人境遇,而是關乎到整個社會所共同要面對的結構性困境,此一社會性認知教育的翻轉或進化,直指的是如何使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在公平與尊重中,重新拾回健康生活之平權、維權等應有的權能賦與。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09:「國衛院最新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變短,藥酒癮者尤甚」)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