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名醫門診掛號滿檔,有業者看準商機,透過LINE加好友或蝦皮等平台提供付費「代掛號」服務,每次成功代掛後收取400到450元,台大、馬偕、北榮等名醫都被當活廣告,指名在服務範圍內。民團批政府放任打亂醫療市場,衝擊分級醫療。衛福部認為,這是違法招攬,10月初將發出函釋,請地方政府衛生局查察,依《醫療法》,「代掛」業者可能面臨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
許多民眾習慣去大醫院看診,「代掛號」產業行之有年,民眾只要提供欲掛號的醫師姓名、病人個資,掛號成功才收費,還可免費改期,若醫師請假也可免費續掛,甚至祭出可免費幫65歲以上、3歲以下老幼代掛號。
業者強調,初衷是協助不擅長電腦操作、沒時間守在電腦前的民眾,合法合規協助看診,也都有繳稅。另一業者則說他們很「珍惜醫療資源」,從未先搶名額再取消。也有業者標榜「AI科技」、「高速網路」,掛號成功率極高。
代掛號業者不只建立自己的網站,更在蝦皮賣場刊登,甚至推出LINE官方帳號招攬客人。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說,此舉已涉嫌廣告,屬於商業模式,政府必須重視。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到乖乖排隊的病患,也會造成醫療市場的紊亂,病患被逼多花幾百元才能看上病,且這筆錢不是醫院、國家賺走,若精打細算,一些人會乾脆省去基層轉診,直接多花幾百元上大醫院,衝擊分級醫療。
對於付費保證代掛到門診號,衛福部今年4月立法院審議《社會安全維護法》,有將醫院代掛號納入討論,但代掛與黃牛票的「轉售」性質不同,是主動提供個資、付錢委託他人掛號,類似民法的「有償委任行為」。
衛福部2023年亦曾邀醫師公會、醫院、相關團體,討論如何因應醫療黃牛及代掛號行為。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指出,與會者多數「不建議將代掛號入法」,因為實務上有執行困難,且代掛行為反映民眾有此需求,例如想掛特定醫師門診、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者等。但此風不可長,在衛福部長石崇良指示下,決定面對此一問題。
滕西華說,過去推動卓越計畫(醫院個別總額)期間,因醫院限號,衍生出代排隊的「掛號黃牛」,醫院24小時輪班的清潔人員一大早就去領號碼,再將號碼兜售,造成病患不管什麼時間去都掛不到號,事件才爆發;石崇良擔任醫事司長期間,曾就此違反《醫療法》的行為進行懲處,如今出現網路代掛號,衛福部也應該出手。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則說,近年對於黃牛行為的討論,多圍繞在《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的修法,但這條文已超過30年沒改,如今的黃牛樣態已和30幾年前不同,不僅是娛樂、交通會有黃牛,醫療也會有,政府除了開罰,還要對網路平台祭出對策。
成大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莊坤達指出,透過智慧代理機器人「代掛號」、「代訂位」做法行之有年,技術上並不困難,但醫院多半有基本的防護機制,阻擋固定IP大量登入。
儘管代掛號業者宣稱「合法繳稅」,但莊坤達提醒,代掛號行為涉及個資,一定有資安隱憂。業者透過LINE聯繫,除了方便和成本考量,亦是掌握民眾帳號,未來也須防範病毒式行銷。
一名專家私下則表示,「有需求才有市場」。現行健保制度造成民眾喜歡去大醫院、希望找名醫看病,現行最大問題是,回診病人占掉大部分的門診名額,新的病患進不來,若大家都容易掛號,代掛號業者就沒有生存空間。(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0.0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