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看守協會昨公布2026年版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顯示,台灣排名第59名,儘管相較去年進步1名,卻是倒數第9名,更批評台灣持續使用天然氣,缺乏淘汰燃煤及化石燃料減排規畫。學者提醒,將天然氣視為過渡能源,恐限制未來深度減碳的空間,建議盡速提出「去煤時間表」,並利用新淨零科技減少碳排,例如在天然氣電廠搭配碳捕捉與封存設備,約能減少9成碳排。

德國看守協會昨在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舉行期間公布2026年版CCPI,根據評比,台灣排名第59名屬於「非常差」的等級。4項指標當中,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使用屬於「非常差」,再生能源及氣候政策的等級則是「差」。

評比引用專家說法指出,台灣持續擴張天然氣的做法削弱國家的減碳雄心,也缺乏淘汰燃煤的立法及明確的化石燃料減排策略,並點出台灣再生能源推展進度緩慢,其中太陽能及離岸風電開發,因土地利用衝突、生態影響、貪腐等,導致民眾不信任。此外,2023年排放量僅比2005年減少4.6%,甚至可能2025年減碳10%目標都無法達成,且碳費設計也出現重大漏洞。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指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緩慢,用電需求卻持續攀升,加上核電廠陸續退場,使得台灣在CCPI顯得比較吃虧,但政府應將其視為淨零政策推動的外部診斷,找出當前施政盲點,進而檢討修正調整。

他表示,按照政府規畫,未來台灣的天然氣發電占比逾50%,但若仰賴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恐導致「碳鎖定」問題,限制深度減碳空間,呼籲台灣除了要跟上國際潮流提出「去煤時間表」,也應在天然氣電廠加裝碳捕捉與封存設備減少9成碳排。

劉銘龍也呼籲,政府應制定「2050國家淨零轉型建設特別條例」,透過具法律拘束力的NDC實施機制,於未來10年投入逾2兆元經費推動國家氣候及能源轉型,並推動氫能與先進核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儲能技術與深度節能等技術開發。

環境部則回應,CCPI評比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合理也不具代表性。事實上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下降,且已公布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今年碳費制度上路,並依《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展各項工作。(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