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由非營利組織所進行無政府福利身分之扶助家庭的生活狀況調查,相與關聯的調查結果及其所潛藏的結構性意涵,實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特別是回歸對於全社會倫理責任的再次深刻檢驗。
話說:根據家扶基金會於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期間所進行的《無政府福利身分之扶助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共計發放1,500份問卷,有效回收1,320份,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60%係屬於非典型就業或未就業者,這其中59%的受訪者,甚至於是家庭生計的唯一經濟來源,但是,近七成的家庭工作者每月收入卻是低於新台幣3萬元,無疑地,這些數據揭示無政府福利身分家庭在經濟上的脆弱性及其社會安全網的可能漏接之處。此外,該項的調查還進一步指出,「家庭照顧」乃是這些無政府福利身分家庭要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對此,有53.9%的受訪者表示家庭中有成員需定期就醫或照顧身心障礙者,44.9%的家長因為缺乏支援而不得不自行照顧學齡前的孩子,這些交織所形成的照顧責任高度集中化情形,更使得主要家計負擔者不得不選擇像是臨時工或兼職等低薪、工時彈性高的勞動型態,進而陷入收入不穩定的就業困境。
誠然,造成上述迷亂現象的可能歸因,係屬複雜、多樣,這其中包括:(一)首先,家庭照顧責任的增加,往往使得弱勢家庭的成員無法全心投入穩定的工作;(二)其次,技能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45%僅接受過初等教育,這多少限制他們的職業選擇、晉升機會和社會流動;(三)此外,許多主要照顧者自身也有健康問題,這當中有近50%的未就業者因其身心疾患而無法穩定工作,更使得他們在尋求就業時面臨更大的挑戰。職是之故,在如此般的層疊環扣背景底下,這一群無政府福利身分的家庭,更因為欠缺官方、正式的社會性支持,而無法有效應對諸多的生活難題,乃甚至於從生計的經濟壓力,擴大且延伸至心理上的焦慮壓力及其社會資源的怯弱匱乏,從而加劇深度貧窮的結構性困境。
至於,為了改善無政府福利身分家庭的生活狀況,實要有多方面的因應對策,像是:(一)首先,應加強現行社會安全網的銜接設計,以提供更多的資源與支持,進而有效協助這些弱勢家庭的照顧責任;(二)其次,應推動技能提升計畫,幫助這些家庭成員獲得更多的職業技能,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這部分的社會性投資之廣度、深度、強度和時間進程,均有通盤檢討之必要;(三)此外,全社會也應該對於這些經濟弱勢的『黑戶家庭』,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減少對弱勢家庭的偏見,以促進不同類別範疇的社會性共融;連帶而來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現行的公共政策是否真正考量到弱勢家庭的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尤其是這一群無政府福利身分的弱勢家庭,係屬於經濟支持、心理健康及教育資源等方面均處於不利位置的社會邊緣群體,他們的聲音和需求未能或無法得到應該要有的社會性關注,因此,未來的政策制定理應注重從資格確認到無福利身分之於分類、分級、分流家庭的實際運作情況,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的多重歸因,而非只是依賴短期救助的紓困措施。
總之,該項的調查揭示無政府福利身分家庭在經濟、教育、職業、照顧責任、運作動力等方面的多重挑戰,這些的複雜問題,也會對於全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造成一定程度的運作威脅,唯有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能為這些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生命機運,藉此擺脫物質貧窮的惡性迴圈循環,更何況還有諸如貧困子女的負面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s)抑或親職化兒少角色扮演(Parentified Children)等等棘手待解的家庭內部動力議題現象。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0.01:「家長非典型就業占6成,家扶揭『3大難關』讓弱勢家庭難脫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