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雖然臺北捷運公司已於日前依法辦理而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藉此能夠減少相關糾紛,但是,近日捷運信義安和站往淡水方向還是發生搶座戲碼,乃甚至於演變成捷運車廂裡的全武行動作,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論述,實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畢竟,從年長婦人揮舞著包包要求年輕男子讓座,進而出現彼此的攻訐行徑,背後所誘發的社會性矛盾、世代價值觀差異及其認知教育失靈,均有必要進行批判性反思。
基本上,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公共交通系統中的博愛座位置,因其特殊的社會性意義而受到重視,誠然,這些專屬座位原本係為了讓有需要的特定人士,像是高齡長輩、孕婦及身心障礙者,能夠優先使用,然而,因為有限博愛座位的使用頻繁,相關的衝突事件也跟著層出不窮,乃甚至於演變成口角風波或肢體衝突,這也讓上述該起臺北捷運所發生的優先席衝突事件,再次顯示全社會對於「優先席」的理解與接受度,依舊還是顯露公共交通空間中所潛藏世代價值觀的深層矛盾,如此一來,改名為優先席並無法有效解決讓座問題,相反地,更形加劇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世代矛盾,也就是說,除了係對於改名的效果產生質疑外,更是突顯該項改名舉措的實屬不智。
至於,造成優先席衝突的原因,除了制度上的稱謂改變外,更為深層的歸因,乃是在於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時代變遷,畢竟,對於「敬老」的傳統價值觀,在年輕世代中逐漸淡化,許多年輕人對於敬老的文化性要求,早有反感、抗拒,認為這是對他們權益的侵犯;連帶地,對於「有需要者」的定義模糊不清,導致各方對於讓座與否的理解看法,各自分歧且進一步引發衝突、除此之外,政府在推動政策時缺乏有效的公眾溝通和認知宣導,使得民眾對於優先席的概念內涵,產生既存、固著的認知解讀,換言之,當公共政策未能清晰傳達應有的社會性認知時,便容易造成世代族群之間的對立與矛盾,無疑地,交織形成的這些因素,共同構築目前優先席新制底下的各種脫序情事,這也讓優先席亂象投射出來的是一種社會性謬誤的集體心理叢集。
職是之故,為了改善目前的搶座亂象,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像是:(一)首先,政府應加強對於優先席的觀念宣導,尤其是對於包括隱性需求者在內的「有需要的人」,應予於明確界定,並且要針對不同人口族群進行認知教育,來讓全社會了解讓座的真正意義,尤其是要就公共交通系統的有限乘座選項,多些文明化內涵的機會教育,特別是如何將『心中有愛,隨時都可讓位給別人來坐』的利他精神,轉化成為察言觀色的互為同理情愫;(二)其次,應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對話,以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善解和包容,尤其是可以透過社群活動或公共論壇,讓年輕人與長者有機會交流彼此的觀點,增進相互理解;(三)最後,建立有效的投訴與調解機制,讓民眾在遇到衝突時能夠有其解決問題的管道機制,而不是訴諸暴力動作的負面社會性情緒蔓延。
總之,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的政策初衷,其目的在於淡化「博愛」一詞所帶來道德綁架的讓座壓力,並以「優先」概念取代,期望能夠減少搶座糾紛,然而,從目前有限的實施效果來看,該項社會性矛盾的根源,主要還是出自於文化主義與價值觀念的世代衝突,畢竟,擺置於眼前的乃是:對年輕世代來說,讓座是一項選擇性善意和個人權利,而非強迫性義務,更有其對於「倚老賣老」不公平壓力的道德性反彈,至於,年長者則是對於新生世代的「不知敬老」的社會倫理,深感不滿,這種價值觀念的斷鏈或斷層,需要透過長期文化教育、公民對話和制度性調整,方能達成真正的社會和諧,而非僅僅依恃改名的單一政策,便能全盤迎刃而解。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台視新聞網,2025.09.30:「北捷爆全武行!婦『揮包攻擊』逼讓座反遭年輕人踹飛,乘客急通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隨著時代轉變需要老舊價值觀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博愛座是給「老弱婦孺」四種特定的人權,可是不見得只有這四種特定的人,而是應該給有需要的人坐,隨著新世代跟舊世代的衝突,媒體的報導,政府政策改變,從博愛座變成優先席,想藉此減少衝突,但是還是有衝突發生。
藉此為了減少亂象,應該(一)藉由媒體之力作為宣傳讓人民知道博愛座的改變意義以及推廣給普羅大眾。
(二)加強宣導年輕人對於老年人的年邁導致思想偏向固執,對老年人的體諒與關懷。
(三)面對有些年邁長者可能要注意年輕一輩也會面臨身體不適的狀況,適時給予他們休息的空間
總之政策改變,也要有一些配套方案才不會又發生全武行的事件發生
我個人覺得無關政策問題,全然是素質問題,近期雖然捷運站內都已經不斷宣導手扶梯兩側都可以站立,但是還是很多人站在左邊的手扶梯時若有人想過去仍會露出嫌惡的表情和不悅的語氣。雖然捷運站不斷的宣導人多的時候包包要放在前面,但仍然有很多人將包包背在後面。捷運站不斷宣導要(先下後上)但仍有很多民眾門一打開就插隊衝上前去,完全不等下車的人,也無視乖乖排隊的人。優先座之亂也是一樣,其實不只身體健康中氣十足的老人會有搶座位的行徑,很多年輕人也會搶座位。遵守的人仍會遵守,不遵守的人心裡還笑遵守的人笨呢!
我曾在腳踝撕裂傷尚未痊癒的情況下搭乘捷運,當時穿著長褲,外表看起來與健康的人無異,但站在我對面的長者、和旁人的目光卻讓我備感壓力,那幾分鐘裡,我陷入了兩難:理智上我知道自己確實「有需求」,但情感上仍被過去「敬老尊賢、主動讓座」的教育所牽制。這樣的矛盾,是我面對「優先席」時,介於道德期待與個人權益之間的掙扎的心理寫,也讓我思考「誰該讓座」、「誰有資格坐」、「誰的需求為優先」。
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觀念轉型,「博愛座」在近年被更名為「優先席」,然而,名稱的轉變並未完全化解長久以來的爭議。這場關於座位的紛擾,不僅是日常生活的片段,更呈現出世代之間對於尊重、權益與同理的不同理解。
「博愛座」前者強調「主動的愛與禮讓」,「優先席」注重「需求導向」;年長者多半成長於強調「禮讓為德」的年代,看到年輕人坐在優先席上,容易產生「不敬」的感受;而年輕世代則認為,「座位是給有需要的人,例如隱性傷病、孕早期、或身心疲憊的狀態,不該以年齡論」。
因此,公共運輸單位應加強「優先」的正確概念,教育面可培養「情境同理」的觀念,學習共感,畢竟,我們都有會變老、受傷、成為那位希望被體諒的乘客;同時,也讓年長者理解,並非所有需求都能被肉眼看見。
優先席不僅是一張座位,更是一面映照社會價值的鏡子,期盼社會能以同理取代審判,以包容取代責難,讓座不再是壓力。
最近臺北捷運把「博愛座」改名成「優先席」,本來是想降低讓座糾紛,結果信義安和站又出現搶座小插曲,差點演變成車廂內的「微型拳擊賽」。看來啊,改名不是萬靈丹,讓座問題遠比座位少複雜多了。
優先席本來是給高齡長者、孕婦或身心障礙者專用,但座位少、需求多,每個人對「誰該坐」的理解又不一樣,所以衝突就自然發生了。對年輕人來說,讓座變成「被迫行善」;對長輩而言,不被讓座又覺得「年輕人不懂敬老」。簡單說,車廂裡的小摩擦,總結來說,改名只是小手術,治標不治本。真正的解方是慢慢培養文化習慣,讓讓座變成自然而然的善意,而不是硬性規定或道德壓力
從「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原本希望減少道德壓力與爭議,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正化解矛盾。長輩認為年輕人缺乏尊重與禮讓,而年輕世代則覺得讓座應該是出於自願,而非被社會道德綁架。這些衝突反映出社會對「尊重」與「權利」的不同理解,也顯示公共教育在公民素養與同理心培養上的不足。真正的改善,應該從溝通與理解開始,而非僅是改名或貼標語。若能讓民眾重新理解「優先」的精神,不是強迫,而是體諒,或許才能讓捷運車廂內的每個座位,都成為人與人互相尊重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