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雖然臺北捷運公司已於日前依法辦理而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藉此能夠減少相關糾紛,但是,近日捷運信義安和站往淡水方向還是發生搶座戲碼,乃甚至於演變成捷運車廂裡的全武行動作,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論述,實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畢竟,從年長婦人揮舞著包包要求年輕男子讓座,進而出現彼此的攻訐行徑,背後所誘發的社會性矛盾、世代價值觀差異及其認知教育失靈,均有必要進行批判性反思。
基本上,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公共交通系統中的博愛座位置,因其特殊的社會性意義而受到重視,誠然,這些專屬座位原本係為了讓有需要的特定人士,像是高齡長輩、孕婦及身心障礙者,能夠優先使用,然而,因為有限博愛座位的使用頻繁,相關的衝突事件也跟著層出不窮,乃甚至於演變成口角風波或肢體衝突,這也讓上述該起臺北捷運所發生的優先席衝突事件,再次顯示全社會對於「優先席」的理解與接受度,依舊還是顯露公共交通空間中所潛藏世代價值觀的深層矛盾,如此一來,改名為優先席並無法有效解決讓座問題,相反地,更形加劇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世代矛盾,也就是說,除了係對於改名的效果產生質疑外,更是突顯該項改名舉措的實屬不智。
至於,造成優先席衝突的原因,除了制度上的稱謂改變外,更為深層的歸因,乃是在於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時代變遷,畢竟,對於「敬老」的傳統價值觀,在年輕世代中逐漸淡化,許多年輕人對於敬老的文化性要求,早有反感、抗拒,認為這是對他們權益的侵犯;連帶地,對於「有需要者」的定義模糊不清,導致各方對於讓座與否的理解看法,各自分歧且進一步引發衝突、除此之外,政府在推動政策時缺乏有效的公眾溝通和認知宣導,使得民眾對於優先席的概念內涵,產生既存、固著的認知解讀,換言之,當公共政策未能清晰傳達應有的社會性認知時,便容易造成世代族群之間的對立與矛盾,無疑地,交織形成的這些因素,共同構築目前優先席新制底下的各種脫序情事,這也讓優先席亂象投射出來的是一種社會性謬誤的集體心理叢集。
職是之故,為了改善目前的搶座亂象,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像是:(一)首先,政府應加強對於優先席的觀念宣導,尤其是對於包括隱性需求者在內的「有需要的人」,應予於明確界定,並且要針對不同人口族群進行認知教育,來讓全社會了解讓座的真正意義,尤其是要就公共交通系統的有限乘座選項,多些文明化內涵的機會教育,特別是如何將『心中有愛,隨時都可讓位給別人來坐』的利他精神,轉化成為察言觀色的互為同理情愫;(二)其次,應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對話,以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善解和包容,尤其是可以透過社群活動或公共論壇,讓年輕人與長者有機會交流彼此的觀點,增進相互理解;(三)最後,建立有效的投訴與調解機制,讓民眾在遇到衝突時能夠有其解決問題的管道機制,而不是訴諸暴力動作的負面社會性情緒蔓延。
總之,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的政策初衷,其目的在於淡化「博愛」一詞所帶來道德綁架的讓座壓力,並以「優先」概念取代,期望能夠減少搶座糾紛,然而,從目前有限的實施效果來看,該項社會性矛盾的根源,主要還是出自於文化主義與價值觀念的世代衝突,畢竟,擺置於眼前的乃是:對年輕世代來說,讓座是一項選擇性善意和個人權利,而非強迫性義務,更有其對於「倚老賣老」不公平壓力的道德性反彈,至於,年長者則是對於新生世代的「不知敬老」的社會倫理,深感不滿,這種價值觀念的斷鏈或斷層,需要透過長期文化教育、公民對話和制度性調整,方能達成真正的社會和諧,而非僅僅依恃改名的單一政策,便能全盤迎刃而解。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台視新聞網,2025.09.30:「北捷爆全武行!婦『揮包攻擊』逼讓座反遭年輕人踹飛,乘客急通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