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臺灣地區離婚率的持續上升,特別是在結婚未滿五年的夫妻,離婚比例高達34.28%,此一現象引發了對婚育、離異及少子女化議題的深入探討。

近年來,臺灣社會的婚姻狀況出現明顯的變化,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的離婚率已高居亞洲第二,特別是在結婚未滿五年的夫妻中,離婚的比例超過30%,這意味著每三對新人中就有一對在短短幾年內走向分手,這其中2022年34.28%的離婚率,更是讓人感到有匪夷所思的驚訝,諸此現象不僅反映個人婚姻的經營困境,從而也揭示包括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社會運作等深層問題,更是直接導致少子女化問題的加劇,至於,造成難以執子之手得以攜手走遠路的歸咎原因,包括:

(一)現實壓力:婚後生活接踵而至的現實壓力,多少是導致感情生變的重要導火線,這是因為,許多夫妻在蜜月期結束後,面臨著高房價、低薪資及育兒成本攀升及其金錢不夠花用等多重挑戰,這些的生計壓力往往成為爭吵的根源,再加上若未能妥善處理這些積累、持續的瑣事壓力,終將使得夫妻的關係逐漸惡化,換言之,扣緊經濟條件與家庭穩定性之間的緊密關聯,實有必要嚴肅看待貧賤夫妻能否超越百事或百世哀的家庭動力規劃布建。

(二)心理成長不同步:夫妻之間的心理成長不同步也是一大原因,畢竟,隨其安住其心而來的不同婚後生活重心,一方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另一方卻可能面臨停滯不前的成長情況,這種的主客觀的拉鋸、落差,是有可能導致兩造對於未來的期待產生矛盾,進而影響到婚姻的質感,如此一來,要如何藉由『沒有不良的婚姻,只有不良的溝通,溝通是從分享開始』的婚姻真諦,以找出攜手走遠路的和合機制,這會是考察的針砭所在,以此觀之,心理層面的不平衡,將使得夫妻難以在共同目標上達成一致,進一步也會削弱婚姻質量的穩定性。

(三)溝通能力不足: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效的溝通技巧,使得夫妻在面對矛盾時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矛盾持續積壓後的含怨和諧,最終可能會導致婚姻的破裂,這也讓好聚好散、合作父母、距離美感,成為華人社會面對離異的重要反思課題。

冀此,相與關聯的改善對策,像是:(一)強化婚前教育:對於未婚者,應加強家庭認知教育,以讓他們了解婚姻生活中的挑戰與責任,從而提升從親密關係到夫妻配偶,以迄於共親職角色扮演的心理準備和溝通技巧;(二)提供心理輔導資源:政府及社會機構應提供更多的心理輔導資源,幫助夫妻在婚姻中遇到困難時,能夠獲得應有的社會性支持協助,如此一來,如何在第一時間內進行及時的專業求助,實有必要破除家醜之類的自我設限心房,以避免讓婚姻危機更形惡化;(三)促進家庭友善政策:推動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政策,減少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結構性衝突,讓夫妻更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多重角色職能及其潛藏的緊張與衝突,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探討婚育離異少子女化議題時,我們必須承認,此一現象不單單只是個別的家庭問題,更是糾結有深層的社會性結構限制,尤其是身處於現代社會,個人自我實現與家庭責任負荷、生活品質與經濟壓力、職場角色與傳宗接代之間的矛盾愈發明顯,這部分更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找出可行的解決之道。

總之,婚育離異少子女化的議題涉及到有來自於個人心理、生養能力、社會結構、文化價值、政策設計、支持體系等多重因素影響,像是經濟壓力與個人價值之間的不平衡,使得家庭責任逐漸邊緣化,至於,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衝突,更是加劇婚姻與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一來,相與牽動的解決對策對尤須是要有整全、多層的思考與實踐,方能為家庭創造一個更穩定的成長環境;連帶地,關乎到離婚圖像的深究議論,實有必要扣緊生理年紀、婚育年齡、子女數量、職業地位、個人歸因、家庭動力、制度銜接以及系統環境,以進行詳實的輪廓勾勒。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壹蘋新聞網,2025.09.28:「熱戀撐不過5年!5年內每3對新人1對散,專家揭3大婚姻殺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